本报记者 郭树勋
国际经济不景气,同样受到冲击的纺织业纱价出现国内国外倒挂,进口纱价比国内还低。在国内许多纱厂纷纷停工、转产的时候,位于博爱县的焦作市海华纺织有限公司却逆势飞扬:该公司纱价平均比国内同行产品每吨高出1000多元,却仍供不应求,今年计划销售收入10亿元,已经提前两个月完成,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连续三年成为博爱县第一利税大户;挑剔的隶属上海国资委的投资集团在本地出手谨慎,却敢于大手笔为该公司融资,使得该公司二期工程投资2.5亿元,占地550亩,扩大了生产规模。
如此反常的现象让人颇为疑惑,为揭开这一秘密,12月5日,记者来到该公司进行采访。
一走进该公司大门,一个“中国无异纤维纯净精梳纱第一品牌供应商”的巨大招牌便映入眼帘;环顾厂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善待职工”、“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质量等于良心”等标语随处可见。
走进该公司生产厂区大门,门西边的一块质量警示碑吸引了记者,只见上面书写着:“公元二零零五年九至十月,山东省海燕针织厂使用我公司T/C65/3532支纱因粗节问题有5吨布不能正常使用,退货造成我公司直接损失达20.03194万元。董事长、总经理曹俊海痛定思痛,毅然决然于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二日率员工将疵布焚之一炬。二十万元顿时灰飞烟灭无影无踪,两千员工刹那心如刀割肝肠寸断。卧薪尝胆,为增强员工质量意识;警钟长鸣,求的是海华凤凰涅槃。立碑为证。”
陪同记者采访的该公司副总经理左丹告诉记者:“同样大小、内容一样的碑还有一块,是在公司二期工程的新厂区,并且是在开工仪式上竖起的。每年12月2日也成为公司的质量警示教育日。每到这个时候,全体职工都会重温那段经历,教育活动也会持续三天。”他指着该碑旁边一个招牌上的誓词说:“这是今年的誓词:牢记事故教训,严把质量大关,杜绝质量事故,打造无异纤维品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据悉,为把好质量关,该公司从棉花产地验收、入厂检验、生产车间排查、生产中查漏、产出全查五道关入手,投入数千万元上了从德国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排查、查漏、验收设备,道道关口有电子眼,使得该公司的纱质量世界领先,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无异纤维纯净精梳纱第一品牌供应商:全国纱厂高端纱产出的比例平均为10%,而该公司则达到了40%,该公司高端纱的产量为全国前三、河南第一,成为中原地区纱价的风向标。
“敢打出‘中国无异纤维纯净精梳纱第一品牌供应商’的品牌,一旦客户发现质量问题,其赔付率会高得惊人。但我们敢于打出,不仅是自信,更是对质量的承诺,这也是公司纱价高的原因。”左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