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得失之间
谒何瑭墓
唱支山歌给党听
无限风光
2012的第一场雪
后院的皂角树
拾忆
冬至的饮食文化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得失之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中的是人的德行修养和德才培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践,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年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践正在做单父宰。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践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践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后来,齐军一来,果然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践,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践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取舍,宓子践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又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人在西南联大读书,他们老老实实地甘于清贫,潜心读书,不像当时许多人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畸形繁荣所迷惑,为捞黄金美钞而忙碌奔波。由于他们踏踏实实地求学,堪忍钱财之失,后来终成大业,成了世界著名科学家,为祖国增光,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是现实生活的得失之道:小处吃亏,大处受益;暂时吃亏,长远受益。

  《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而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幻的假象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虚幻不实的东西,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如能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宽心自如地对待周遭的人与事,时时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就是智者的选择。

  (文章摘自北京大方广公益论坛)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