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料返是一个普通小山村,位于修武县西村乡,紧挨着凤凰山,距圆融寺不远。由于对历史了解不多,对于这个奇怪的名字,百思不得其解。它像一个谜,在心底隐藏了几年。直到前几天看了保成兄的一篇文章,才多少有所了解。
据说,圪料返即“圪料阪”,和修武通往泽州的古道有关。据《说文解字》,“坡者曰阪”。在古代,修武去山西泽州有三条路,一条从山门河向正北方经宋营,一条从穆家寨经夹板床走返底,还有一条走当阳峪往艾曲去长岭或者从山门河经圪料返、艾曲去当时归属山西的长岭,再从长岭经九寨关即可到泽州。最后一条道路,在经过圪料返时,由于地形原因,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弯道,加上这里地势险峻,成为道路控制性要冲,因而被称为圪料阪。“圪料”,是当地方言,即曲曲弯弯;阪,即山腰小道。这一带类似的村名还有巡返、返底、返头岭,或许“返”字都是“阪”字之讹吧。当然,如今的圪料返已是今非昔比了,公路穿村而过,可这个名字却一直延续到现在。
记得上次来圪料返,也是这个时候,满眼秋风萧瑟,只是当时路边、沟上、山脚下开满了黄艳艳的野菊花。今天一路寻来,没见到野菊花的影子,多少让人扫兴了。下车走到路边仔细一看,原来野菊花都已经枯萎了,与野草在一起,分不清楚,也许是今年冷得早的缘故吧。虽说如此,还是喜欢圪料返,喜欢这里的寂静,这里的朴实,这里的天,这里的树,这里的空气,这里的鸟儿,还有那远处的庙宇。天依旧瓦蓝,田地里的麦苗绿意盎然,光秃秃的柿树上,还挂有未收获的红柿子。沟边的杨树,叶落遍地,山坡上的松柏给初冬增添了一抹生机。无意中在村北桥头下的草丛里,发现了一块石碑,正面刻有:王琳墓。于是来了兴致,走到碑后仔细看了一下,原来是本地的一个名人呢。石碑背面刻有简介,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王氏迁新茔碑记(原墓碑现存焦作市博物馆):“王琳,明初人,贡元出身,官至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政绩卓著,世人称善,传名不衰,卒后葬此。”碑后约30余米,还有残存坟墓,前立一通石碑,道是:王氏祖茔重修记,2000年立。记述的是王琳的身世、后代子孙分支及重修墓碑缘由等。原来,王氏先祖是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越山过关,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修武安信乡(今西村乡)凤凰山麓……碑中记述当时坟墓的地理位置:“人马岭之阳,人马河右,松柏苍茂,山环水绕”,环顾四周,看来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呢。而“人马岭”、“人马河”,与“圪料返”一样,同样是让人玩味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