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许伟涛)凭借建成的全国首家幅宽12米的大型电磁炉烘缸项目,填补国内大直径宽幅面高车速烘缸加工能力空白的技术优势,沁阳市第一造纸机械有限公司今年已签订每分钟1000米高速纸机合同17份,合作企业遍布国内外。这是沁阳一机借智科研院所、嫁接最高端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的典型范例。
造纸机械作为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一直被贬为“傻大粗”产品。其实,该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也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特别是随着国内外造纸工业的飞速发展,对造纸机产品技术含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主要体现在大规格、高车速上。始建于1960年,并于2003年改制的沁阳一机意识到:造纸机械企业,故步自封,守旧不改,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想到就干。沁阳一机首先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加大技改力度、引进消化新技术、联合开发新产品等手段,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2003年,沁阳一机投资1000万元,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幅宽6米烘缸生产线改造,纸机产品最宽幅面达到5.800米。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用户的青睐,沁阳一机第一年的销售收入就提高20%。
初尝创新成果喜悦的沁阳一机,果断决策:联合轻工业杭州工程建筑设计院、陕西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并成立由38名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职研发团队,每年以近1000万元的科研投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
如此借智引力,效果显著:目前,沁阳一机已发展成为全国造纸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在民族造纸装备制造企业中的排名位居全国前5名,产品畅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远销韩国、巴基斯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
与此同时,沁阳一机还与崇义轻工、江河纸业合作,改造提升长网多缸文化纸机车速,成功将原车速由每分钟200米提高到800米。该项目创新点32项,国家专利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沁阳一机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全国首家幅宽12米的大型电磁炉烘缸项目,购进了轧辊磨床、大立车、外圆中高磨床等宽幅烘缸专用加工设备,填补了国内大直径宽幅面高车速烘缸加工能力空白。
如今,沁阳一机建立的河南省造纸装备企业技术中心,由设计部、检验试验部、中试车间三大机构组成,拥有各种设计、测试仪器设备800余台,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形成了产学研创新体系。藉此,沁阳一机实现与台湾裕力集团的合作,由沁阳一机为其加工、生产幅宽7.3米、车速每分钟1200米的烘缸100套,并与芬兰安德里兹达成了合作意向,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向造纸机械国产化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