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长松 杜 笠
以煤盐为主的化学工业,是我市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市目前拥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83家,其中以化工产业为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有52家。由此,不难看出,在焦作工业百花园中,化学工业的支柱地位可谓名副其实。
近煤、富水,这是我市发展化工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拉长产业链、转型促提升,这是我市化学工业蝶变升级的发展路径。
善于创新的焦作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恩赐。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煤盐化工以及综合利用四大产业链,构建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为核心的煤盐联合产业布局,着力推进氯碱、纯碱、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已形成多门类的化工产业体系。更重要的是,随着产业调整结构、转型提升,我市不仅在全省乃至全国声名远播,还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
从传统化工产业向现代化工产业的蝶变升级,我市化工产业的转型路径,日益清晰。
前身是市化工总厂的佰利联,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作坊式企业。经过50多年发展,佰利联以硫酸、锆、铝和钛白粉等主导产品为着力点,摒弃原有设备和工艺,产品从单一到系列化,规模由小到大,其钛白粉产能稳居国内第二位,出口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但着眼长远的佰利联并未就此止步。靠氯氧化锆起家的佰利联,其产品经超微技术加工后做成新材料,均价5万元出口英、美等国的氯氧化锆,变身为精细陶瓷结构件后身价陡增10倍;市场价3万元的通用砂磨机,用精细陶瓷结构件更换关键部件,变成陶瓷砂磨机后身价剧增6倍。产业链条延伸威力如此之大,让佰利联的“老宝贝”变身“俏娃娃”。
在转型提升的道路上,佰利联为自己镌刻了新的里程碑,虽不圆满,却足够精彩。
无独有偶。以生产烧碱、PVC、液氯等氯碱产品为主的昊华宇航,按照争创一流企业、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信誉的目标要求,坚持自主创新,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昊华宇航已形成以烧碱、聚氯乙烯树脂为主业,辅之以热电、电石、工业盐、水泥、PVC深加工、进出口贸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其烧碱和聚氯乙烯树脂规模在全省同行业均排第一位,产品出口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13个国家。
经济要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势在必行。据了解,国家判断和选定新兴产业集群,有着明确标准:要产业链条较长、产业规模较大、原有发展基础较好,特别是该产业已经出现某些重要的技术突破。
为此,我市依托现有优势产业,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照此要求,一系列项目谋划应时而生并快速落地:金隅水泥投资4亿元、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可让昊华宇航沁阳基地的废料电石渣变废为宝;尚宇新能源的三氯氢硅和海世鸿公司的氯化石蜡项目,均是利用来自一墙之隔的昊华宇航沁阳氯碱分公司生产的副产物——氯气、氢气,实现了有效资源的循环利用……
毫不讳言,延长产业链条,增强资源循环利用,以精深加工为方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正是焦作在转型中提升、提高初级产品就地转化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做强做深盐化工,我市依托焦煤集团开元化工、昊华宇航和河南金山化工集团等重点企业,通过发展氯碱及深加工、纯碱及深加工、氯气综合利用等,使我市盐化工形成上下游较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产品链条,提高了盐化工整体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坚守创新之路,也是我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法宝”。对此,多氟多成功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可为有力佐证。
早在企业成立之初,多氟多就在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的帮助下,围绕磷肥副产氟资源的综合利用,成功开发出了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生产技术,并迅即产业化。通过持续不断自主创新,多氟多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创新领先的无机氟化工领军企业,同时也是我国无机氟化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此外,多氟多还主持制定、修订50余项国家标准和多项行业标准,是冶金级氟化盐国际ISO标准的召集单位,其申报专利150项,其中发明专利118项,并大多实现了产业化。
在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多氟多再次凭借着多年来技术创新的积累,成功布局新能源,打造锂电池全产业链,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对于多氟多而言,创新文化贯穿公司发展始终。”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坦言,“创新文化,带来了上下同心,带来了万众一心,让多氟多公司的创新与发展有了自动自发的灵性。”
如今,多氟多、佰利联、昊华宇航、开元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已成为焦作工业百花园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然而,产业提升,转无止境。着眼于改造提升化学工业、打造中部煤盐联合化工基地的目标,我市下一步,路该往哪走?劲该往哪使?有关专家和部门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大力推进有焦作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依托佰利联、多氟多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延伸氟产业链和钛白粉产业链,巩固提升我市氟化盐、钛白粉在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加快推进多氟多年产2万吨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及年产2000吨六氟磷酸锂、400吨电池级氟化锂、3000吨电子级氢氟酸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佰利联年产6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项目。
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加快推动煤化工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我市近煤、富水资源优势,全面加强与晋煤集团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晋煤天庆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及5亿立方米煤制气等项目的建设步伐,争取早日投产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