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拍客冯前进,在沁阳城乡的影像服务行业算得上是一个名人了。
今年38岁的冯前进,他出生成长在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李商隐故里——山王庄镇新店村,从小喜爱读书、写作,参加工作后又喜欢上了摄影。
1994年7月,他从豫北冶金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济源中原特种钢厂工作。1996年11月,一心想留在父母身边的冯前进,调到当时的沁阳报社工作。一年之后,随着《沁阳报》的停办,冯前进下岗了。
下岗后,冯前进过起了“吃碗米皮也要向媳妇要钱”的飘荡不定的日子。生性柔韧的他认准了“从文”的路子,几年时间里,他先在焦作日报社、沁阳市委宣传部拜师学习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随后,他做了两年焦作日报生活晨刊的驻站记者,又受聘在沁阳的几家市直单位做了几年报道员。为了圆自己的梦,他还自学完成了大学新闻专业课程,并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
那些年,冯前进虽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着,但做临时工的微薄工资根本无法养家糊口,他一直思索着想做一番自己的事业。
2005年,冯前进辞掉单位办公室文秘岗位的临时工作,创办了豪仕杰影像工作室。他和妻子向亲友借了2万多元钱,买来专业的数码摄像机,开始了艰难的拍客创业生涯。
刚开始涉足大众影像服务领域时,沁阳当地的影像服务主要以红白喜事为主,冯前进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市场,没有客户,可谓举步维艰。最初的一个月里,他只收入了5块钱。后来虽然慢慢有了客户,但还是入不敷出,除了耗材和设备投入,手头上已基本上没有节余,他常常是馒头配着白开水就是一顿晚餐,辛苦了一年连房租也没有挣够。
痛定思痛。残酷的现实逼迫着冯前进必须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他开始对市场进行细致调查,把自己的服务范畴定位在了用“专题”记录人生上。好在冯前进这个人爱钻研、爱创新,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格,拍摄的作品深得同行的认可和客户的肯定。他骑着摩托车,顶烈日,冒严寒,走村串巷为老人拍回忆录,为小孩子拍成长记录,为热恋的年轻人拍恋爱日志。他用电视的手法记录子女对老人的孝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用电视专题片的手法,记录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为许多家庭带来了欢乐。
几年来,冯前进先后拍摄了近40部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史、军旅生活、校园生活、普通市民生活的纪录短片、微电影、DV短剧、电视散文、影像家书等影像作品,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正气、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冯前进拍了一个片子,让海峡两岸的亲人相聚。山王庄一名年轻人当年跟随国民党兵到了台湾,从此音讯全无。50多年过去了,由于对家乡的淡漠,尽管他年事已高的姐姐多次写信或打电话想让他回来看看,他却迟迟不愿回乡。2005年8月,冯前进把自己拍摄的记录这位老兵的家人对游子“悠悠的思念,长长的牵挂”的影像短片寄往台湾。看到短片中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这位老兵泪流满面,终于以“鬓发衰”老者的形象,回到了生养他的故土,了却了一家五代人的思念之苦。
2011年,当地驻军某部官兵聘请冯前进协助他们拍摄了一部反映军旅生活的DV短剧《我要入党》。这部DV短剧获得了济南军区二等奖,并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军DV短剧创作比赛中获入围奖。
“用影像的手法记录人生,用电视的手法记录变迁。”这是冯前进从事影像业的服务理念。通过几年的努力,他手头有了积蓄,又陆续添置了几台摄像机和专业编辑设备,拥有了摇臂等专业拍摄器材。更值得钦佩的是,冯前进每天都坚持一个小时的普通话练习,他许多作品的拍摄、编辑、配音都是他一人来完成的。他的工作室里,各种资料摆了满满的几张桌子。他说:“我现在的水平还很有限,我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给我提供创作机会的客户。”
作为一名草根拍客,几年来冯前进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为许多家庭记录了亲情、记录了历史,他在拍摄的路上劳动并快乐着。
记者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