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意义非常重大,直接表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的新指向。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对于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非常必要,十分有益。
发展观,即关于发展的理论,也就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理念上发生了最深刻的变革,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003年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同年10月中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五个统筹发展,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三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论述。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作者系市社科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