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毕节市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中毒身亡事件余波未平之际。19日15时许,有网友发微博称,毕节市将“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12个大字印在了当地的垃圾桶上以警世人。毕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光星表示,并不是所有毕节市的垃圾桶都被印上了字,相关部门将尽快作出回应。 (据12月20日《潇湘晨报》)
“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这是一条极具荒诞性的标语,在给网友们带来愤怒之余,恐怕就是黑色幽默了。正如舆论对其调侃所言,谁闲着没事都不会往垃圾桶里钻;贪嘴的小狗小猫会钻进去,但它们都不认识字儿。总之,如此雷人的标语除了博得世人一笑外,似乎别无它用。
可以说,标语本身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相关部门反倒犹如手持一把匕首刺向了自己的胸膛。细细品来,标语本身如同一面奇特的哈哈镜,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用扭曲、夸张的手法,以非理性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方法和行政思路,使人感到既荒诞可笑,又苦闷沉重。
雷人标语固然可笑,但它正暴露了相关职能部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和行政思路。长期以来,“喊口号,贴标语”是不少行政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对营造工作氛围、促进工作开展确也起到不少作用。但是,当口号和标语等“务虚”之风逐渐压过“务实”之势时,这种工作方法非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职能部门工作中的累赘并受到群众诟病。
对此,我们可以嘲笑有关职能部门的弱智和想当然,但并不是所有的职能部门都不想把工作做好,而是缺乏更好的方法和思路。也许我们还记得,在“男童坠亡电梯井”事件发生后,为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广州市质监局在全市范围内的电梯中张贴了7万份醒目的警示标志,如“不得推、掰电梯门,遇到故障等待救援”等字样提醒乘坐者注意安全。此外,在电梯使用单位安排专职司机的“行政命令”,因为受到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等可行性障碍而响应者寥寥,最终不了了之。其实,我们从此类公共事件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是职能部门的不关心、不作为、不透明、不通气;另一方面,则是职能部门面对突发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想作为,但不知如何作为。
一味地指责有关部门缺乏责任心,对流浪群体视而不见,这对事件本身意义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政府应该如何对困难群体救助作出更加人性化的“顶层设计”和更具可行性的执行环境。每年,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都是对各级政府的一场民生大考。在过去公共事件中,相关部门已经在这张民生试卷上写下了不能令人满意的答案。如何减少“垃圾桶事件”和“天桥旅馆”等悲剧的再度发生,值得相关部门认真思考,出招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