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将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17日发出的一项通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
根据教育部近日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纲要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
根据纲要,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13年春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全国首个高等教育
国际化示范区苏州揭牌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9日电(记者刘巍巍)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19日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称号并举行揭牌仪式。当天,教育部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了《共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框架协议》,以共同推动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机制、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聘请高层次外籍专家学者、提高来华留学质量水平等工作。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开发建设十年来,区内院校与美、英、法、澳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30多个中外合作项目,是迄今全国唯一一家同时兼具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种类最全与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历体系最完整两大特色的区域,区内吸引设立23所高等院校,在校师生突破8万人。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校生近7000人,外籍教师400多人。
我国明年启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赵超、徐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18日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启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首先从中小学教师起步。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陕西省宝鸡市、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将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并增设正高级职称。去年,这项改革进一步扩大了试点。
另据了解,会计、技校和中专教师等职称制度改革也将相继启动。
黑龙江:幼儿园不得收取
“赞助费”“建园费”
据新华社哈尔滨12月18日专电 (记者潘祺) 为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黑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物价监督管理局日前联合下发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幼儿园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了细致规定,要求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幼儿家长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和建园费。细则将于12月23日起正式实施,试行一年。
据黑龙江省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幼儿园可向入园幼儿收取保育教育费、住宿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除此之外,不得再向幼儿家长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河南建立生活无着人员
“1小时现场救助”制度
据新华社郑州12月21日专电(记者秦亚洲) 记者从河南省政府获悉,河南近日要求各地民政和救助管理机构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发现或接到生活无着人员线索的,应在1小时内到达现场并实施救助,确保他们不因冻饿、疾病等因素出现意外。
河南省政府要求各地民政和救助管理机构,尽快完善救助服务信息网络,广泛开展救助政策宣传,引导群众或生活无着人员及时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警或拨打当地求救热线。同时,完善街头救助点、社区救助点、村委会咨询点、流动救助车、救助引导站的布局,为生活无着人员求助提供便利。
郑州市已经明确以区为单位,以公安派出所治安辖区为界限,每个办事处确定一台专用车辆,开展联合救助行动,并成立“临时救助站”“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站”。在行动中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对愿意接受救助的外来务工人员安排临时住所,对愿意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接到救助站实施救助;对不愿意接受救助的人员,发放棉衣棉被和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