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学习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建诤言献良策 凝心聚力促转型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我市经济转型成功之路的开拓性研究与探索
□王爱军 金桂香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地下煤炭资源丰富,是河南省第一个由矿业成长而设立的省辖市。

  历史的车轮转到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采,焦作的大部分矿井关闭,经济下滑,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2007年,国发38号文件的实施,给焦作探索多年的转型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8年,国务院把焦作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给焦作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在随后的几年内,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意见》;出台了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促进就业再就业等30项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印发了《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工作的具体目标措施。

  在转型工作中,焦作主要走好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由单项推进向以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转的三部曲。焦作市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思路和做法,走出了一条符合焦作实际的城市转型之路。

  (一)第一部曲: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

  焦作有丰厚的旅游资源,从山水资源看,太行山在焦作连绵百余公里,从东到西分布着1000多处景点,旅游资源密度很大,历史传承悠久。发展旅游业,第一是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第三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从1999年开始,我市将发展的视野由地下转到了地上,由煤炭资源的开采转到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毅然选择了把旅游业作为突破口,把人文、自然、社会景观结合起来,主打山水品牌。

  着眼旅游业的战略性,政府强力推动。我市出台了《关于进行第三次创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重点发展;成立了加快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聘请国际著名规划建筑大师黑川纪章编制了山水园林城市概念规划、聘请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编制了《焦作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太极故里 山水焦作”两大国际旅游品牌,成功创建了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三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着眼旅游业的竞争性,深度发掘特色。一是突出山水特色。焦作的山,雄、奇、险、峻;焦作的水,秀、美、柔、化,山为水骨,水为山魂,极具旅游发展潜力。重点开发建设了北部太行山一线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大景区为主的自然山水景观。二是突出地质特色。云台山是地壳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对研究我国地质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三是突出文化特色。深入发掘魏晋“竹林七贤”隐居地、陈式太极拳发源地等历史文化内涵,着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焦作正在加快建设云台山园区、青天河园区、神农山园区、嘉应观园区、陈家沟园区等十大文化旅游园区;高标准创制大型实景演出节目,高标准开发“竹林七贤”、绞胎瓷、太极服、四大怀药等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分别与北京世贸天阶、河南建业合作,在云台山开发建设两个50亿元的高端旅游综合服务区项目;在温县陈家沟建设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太极文化产业园项目。

  着眼旅游业的外向性,强力营造氛围。一是用好“大媒体”。每年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太极故里 山水焦作”整体形象宣传片。二是办好“大活动”。云台山国际旅游节、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分别升格为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提升了焦作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三是开好“大篷车”。先后奔赴全国100多座城市宣传推介,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铁站、机场设置了焦作文化旅游主题形象广告牌。四是拓好“大市场”。开行了北京、武汉到焦作的“云台山号”系列旅游专列和上海到焦作的“神农山号”系列旅游包机,目前共引入焦作旅游专列(包机)近400列(架次),拓展了中国台湾和韩国旅游市场,高端游客人数逐年递增。

  着眼旅游业的服务性,全面提升质量。在服务理念上,提出了“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的服务承诺。在服务标准上,建立了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云台山风景区成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正在争取云台山旅游服务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服务质量上,持续开展“旅游服务创品牌”等活动,打造了“焦作服务”品牌,云台山风景区荣获全国质量先进单位称号。

  目前,我市有旅行社117家、旅游星级饭店33家、旅游星级餐馆2家、农家星级宾馆2家、绿色旅游饭店15家。截至11月底,今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60.8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97.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4.76%、20.59%和17.13%,全市旅游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

  着眼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增强城市旅游功能。下大气力开展了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推进老城区工业企业外迁,对城市西部采煤沉陷区实施了绿化美化,建成了2600亩的生态植物园。对城市北部的废弃采矿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对裸露、损毁的山体进行“缝合”,建成了1000余亩的缝山公园,被授予国家级矿山公园。建设中小型游园80多个,新增绿地面积23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74平方米,启动了城市水系规划建设,焦作跨入了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二)第二部曲: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

  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提升结果是什么呢?绿色不仅是指山水,还包括城市发展理念,表现在工业上,就是要改造提升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生态、高效的工业,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焦作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产业基础好,工业体系完善,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下降到3%以下,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在6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2.4%。

  着眼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新兴产业。1.能源工业。重点支持河南煤化焦煤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为煤炭资源开发寻找后备基地;积极执行国家“压小上大”政策,规划建设了龙源电厂等四大电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608.4万千瓦。2.铝工业。重点发展煤、电、铝联产,初步形成三大铝精深加工产业链,逐步由铝原材料的粗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氧化铝、电解铝年产量分别达到201万吨和56万吨,电解铝就地转化率在50%以上,形成了20万吨铝型材和板带材及200万只铝合金轮毂的生产能力,积极打造国家铝工业基地。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比较优势突出的发动机、车桥、汽车电子、车轮、车架等五大品系,风神轮胎、中轴凸轮轴、中内配缸套等产品已进入世界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我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4.煤盐联合化工产业。重点以盐化工、煤化工、煤盐化工以及综合利用四大产业链为主体,构建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为核心的煤盐联合产业布局,推进氯碱、纯碱、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已形成多门类的化工产业体系。5.装备工业。依托矿山机械工业基础,重点发展了工程机械、造纸机械、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等产品体系,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6.食品工业。在提高粮食总产和发展优质小麦种子、四大怀药等特色农业的同时,重点培育面制品、肉制品、奶制品等六大农副产品产业链,农副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2家,斯美特、蒙牛乳业超过20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0.9亿元,被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7.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开发了风电制动、烫印材料、超硬材料等产品及技术,涌现出制动器、天创、卓立烫印、思可达等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着眼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1.加快企业战略重组。采取股权转让、联合、兼并等方式促成了焦作万方与中国铝业、宇航化工与中国昊华、风神股份与中国化工、焦煤集团与河南煤化等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兼并。2011年,焦煤集团、风神股份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比企业重组前都扩大了一倍,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32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4家。2.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开放带动战略,英国GKN、韩国卓林、蒙牛乳业、厦工机械、奇瑞汽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焦作,焦作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96.3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0%。4.加强科技创新。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地方联建工程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实验室总数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1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

  着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构建发展平台。1.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转型发展平台。按照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先后规划建设了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近127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0平方公里。目前已进驻企业1150家,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42%,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2.建设焦作新区,拓展城市转型发展空间。规划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焦作新区已经省政府批准,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新区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到2015年,焦作新区GDP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0%,容纳人口达到50万,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三)第三部曲:由单项推进向以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转。

  焦作北边是山,南边是滩,中间是优质农田,可供工业发展的土地空间有限,环境容量有限。“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怎么走?焦作的做法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目前,我市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这是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破题之作。

  着眼新型农村社区的指导性,编制出台实施意见。2011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3年建50个、8年建100个新型农村社区;明确了“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24字方针;指明了“三集中”(向城市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向有条件的中心镇集中)“六优先”(城中村、城郊村、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有条件的中心村和不适宜居住的村庄)的发展路径,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着眼组团式发展,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上,我市围绕“14820”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目标、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人口和资源向1个中心城市、4个城市组团、8个功能区、20个中心镇聚集。确定博爱县、修武县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沁阳市、孟州市、武陟县和温县为组团城市的“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架构和放射状网络化组团发展战略。目前,《焦作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和《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已编制完成。目前,我市已开工社区68个,投入资金41.9亿元,建设住宅楼530栋、住房20453套,建筑面积258.4万平方米,已腾出土地4747.4亩。

  同时,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全部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理念进行规划,实行“六通六有两处理”。“六通”是通路、自来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和宽带;“六有”是有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室、公共活动场所和幼儿园;“两处理”是垃圾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显著:

  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我市按照省里提出的“353611”(整合村庄不少于3个,集聚人口不少于5000人,节约土地不少于300亩,新建住宅6层以上,建设1个综合服务区,建立1套社区管理体系)的建设标准,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初步规划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计划总投资604亿元,可整合行政村465个,集聚人口82万,节约土地15.05万亩。

  较好地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截至目前,我市共争取省级新农村示范村专项引导资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7980万元;全市共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6亿元,市场运作资金22.3亿元,群众自筹资金16.2亿元,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较好地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农民搬进新社区后,去哪里干活,到哪里挣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产业支撑、多元就业、保障农民利益,是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沁阳市实行产业支撑、多元就业、多渠道增收等方略,吸引15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住在新社区、就业家门口、长远生计有保障。武陟县北郭乡大力发展蔬菜、四大怀药和小杂果种植高效农业产业,带动村民发展日光温室,种植无公害蔬菜。

  焦作转型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两不三新”科学发展的丰富内涵。这也正是破解“四难”的有效途径。

  今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我市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市委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豫西北、晋东南发挥辐射对接作用,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我市经济转型三部曲,走出了城市转型提升的新路子,走出了科学发展的新希望。勤劳智慧的焦作人民正在以一种脚踏实地、务实发展的态度,开拓进取,为中原经区发展描绘了凸起亮丽的画卷。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