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叫《温故一九四二》的小说,一部叫《一九四二》的电影,让公众重温了70年前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和所有惊讶于这段历史的人一样,我带着一份略有些沉重的心情,走进影院,走进《一九四二》,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民国风云。
据导演冯小刚称,这是迄今为止,最令他满意的一部作品。除去电影本身的历史价值与艺术成就外,从看重剧本到影片首映,冯小刚用十九年时间去完成一部电影的执著,就值得令所有人钦佩。
影片反映了一九四二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因旱灾而引发的几千万人为了活命而逃荒的历史场景,从中展现出民众的挣扎、痛苦与愤怒,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国民政府对饥民的蔑视与无动于衷,也使得这场天灾,最终演变为了人祸。
面对电影画面中,呈现出的种种苦难与历史风浪,7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内心,除了震憾、愤怒,更多的应该是铭记。影片的结尾,老东家在几近绝望中,向着家的方向(河南)逆着人流往回走着,这样的情节设计,多少有些出乎人的意料,可却不得不引发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那就是在无着无落,颠沛流离之中,能使内心始终充满温暖与依靠的,应该是家。而5岁小女孩的出现,更是将这种情绪渲染到了极致,两个毫不相干,陌生的人,因为一声“爷爷”,而成了孤苦流浪路途上,最亲密而最忠诚的伙伴,相互依偎着,给生命一个活下去的希望,这份悲悯的情怀超越了影片本身所一直讲述的灾难,升华为一种精神,那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奋进的力量。
冯氏电影不论如何悲情,如何宏大,都会在里头透着黑色幽默的态度,只不过,这部电影,冯小刚更多地倾注了一种正直而严肃的态度,这也更增添了影片本身的厚重与深沉。此外影片对人性的剖析也较为干练,台词没有废话,对剧情推动和人物性格都有很大作用,将庞大的故事梳理得非常有序。
看《一九四二》是对心灵的一种洗礼,一种净化,一个民族的苦难史、抗争史、奋斗史,总是与时代中的各类人物交织在一起的。就像影片中所刻画的人物,老东家、花枝、瞎鹿、白修德、栓柱,这些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命运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了整个时代的命运,因此,不论是国民政府,还是蒋介石本人,都难逃这个命运。
忘记历史、忘记过去,是一种背叛,也许大多数人很难体会到饥饿中人的真实状况到底是怎么样的,但至少能从中获得一份清醒,一份警醒,一种不折不扣的思考,从而拥有一份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