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田野里,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田为冬日的大地披上绿衣;工厂里,奶制品、方便面生产流水线滚动不息;饲养场里,按标准化饲养的奶牛、生猪膘肥体壮……
住宅小区,田园风光与现代社区相融合,绿篱竹林绕家舍,别墅小楼带车库,街心花园、文化广场、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免费澡堂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这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国营博爱农场生产与生活场景。
发展强劲、生机勃勃、和谐稳定,何以如此?
改革使然!而改革的推手,就是现任博爱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栗先奇。
自告奋勇担当改革推手
博爱农场始建于1948年,是全省5个地市属农场之一,拥有职工1800人,耕地1.3万亩。
2001年,栗先奇调入博爱农场时,这里还是“大锅饭”的生产与分配方式,职工月平均工资只有300多元。
眼瞅着刚装满一箱油的拖拉机从地这头跑到地那头油箱就变空了,肥料拉到地头就会少去许多,拥有1.3万亩耕地的农场年收入仅有100多万元,栗先奇坐不住了,虽然那时他是分管工业的副场长,但他向场长频频“吹风”——农场要走改革之路!
改革谈何容易?国有农场特有的环境和长期计划经济传统习惯的束缚,让这里的改革举步维艰。
出身农民、先后在乡镇领导岗位上工作达20年的栗先奇主动向农场主要领导提出,让自己负责农场改革。由此,博爱农场改革大幕拉开。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栗先奇下田头、进家户、访职工,每天工作到后半夜,完成了土地资源、职工状况的摸底调查。很快,他把农场土地实行适度规模承包经营的改革方案拿到了班子会上。农场主要领导坚决支持他的改革方案,决定打破封闭式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开放式农场建设,引入外部资源,形成竞争态势。就农场土地而言,实行公开竞标承包,农场职工优先承包,若无人承包,允许社会人员承包。
三分场的500亩种子田,本场职工只愿意按每亩150公斤小麦种子的承包额承包。不料,武陟县一位农民以350公斤的承包额将其揽入手中。这一下,土地经营的一潭死水被激活,农场把承包基数定在每亩280公斤小麦,结果全场1.3万亩耕地以每亩315公斤小麦的承包额被抢包一空。
建场50多年来,这家国有农场的土地第一次被个人承包经营。第二年,农场农业收入从100万元猛增到6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提高到1.2万元。
“变法”之处气象新
土地经营体制改革为农场一系列改革打响了头炮,农业机械股份制改革紧随其后。在此之前,农场每年农机维修费用就有四五十万元。即使这样,这些农机也常常在农忙关键时节难以派上用场,还需要到社会上租用农机。
2005年,农机股份制改革方案出台。农场将农业机械评估作价,面向职工出让60%的股权,组建由总场持大股、职工个人入股的农机合作社。由此,农场不仅收回了200多万元的农机资产,还省去了每年数十万元的维修费用。而农机股份制改革的效果是,农机性能明显改善,作业效率显著提高,入股职工也得到了实惠。
博农乳业是博爱农场的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但在2003年前,博农乳业公司已连续3年亏损。
栗先奇通过调查发现,全员股份制等于变相的大锅饭,没有人能够对企业真正负责,必须进行股权结构改革。
改革的方案是:进行股权结构调整,经营管理层持大股,不增持就辞职,同时允许职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持股或退股,股权在农场内部流转。股权结构调整方案实施后,经营管理层筹资收股,持股份额达到股份总额的30%以上,职工个人持股近30%,总场持股40%,股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改革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
股权结构调整的当年,企业就实现扭亏为赢,且效益逐年递增。今年,该企业实现赢利已从股权结构改革当年的48万元提高到了600万元,并被省市行业主管部门评为质量放心企业、河南省知名品牌、焦作市纳税A级信用企业。
改革创新无止境
2010年,栗先奇担任博爱农场场长后,一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改善民生,为职工办实事。
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今年8月,农场第三轮土地经营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全面推行“两田制”,即全场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7个千亩方为主的粮食高产创建区,另一部分是5000多亩的特色经济区。而今,这两部分土地均已承包到户,农事生产有序推进。“两田制”的推行,为农业创高产、职工增效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围绕农场经营转型升级,一个个新项目相继上马。在成功收购洋江食品公司的基础上,博爱农场年产50万头生猪屠宰线已投入试生产。至此,博爱农场实现了生猪饲养及屠宰加工、奶牛饲养及乳品加工等全产业链经营。
2010年以来,农场加大现代新型社区建设力度,一举拆迁职工危旧住房13500平方米,新建住房270套,为困难职工改善了住房条件。同时,加快社区绿化改造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步伐,建起了职工文化广场、职工活动中心、老年公寓、骨灰堂等公益设施。近两年来,博爱农场为职工2次提薪,人均月工资增长430元。
“我们将通过项目带动、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休闲特色农业,把博爱农场建成焦作市民的菜园子、米袋子、肉铺子。我们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末,全场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利税达到3000万元,产值和利税较‘十一五’翻两番,职工收入翻一番,全面建成经济发展、和谐进步的文明小康新农场。”栗先奇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