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12月27日下午,在市会展中心多媒体会议室,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声音,拉开了市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员大会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会议的序幕。
1997年,市人才交流中心流动人员党支部成立,16年来,已发展成我市党员人数最多的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累计接收流动党员5000余人,其中接转预备党员600多人,先后办理预备党员转正手续420余人。截至目前,该中心流动党委共管理流动党员3216人,党员团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面对数量庞大、去向分散、流动频繁的流动党员群体,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实现流动党员管理“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有机统一,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难题。近年来,市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委积极探索流动人才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人才公共服务工作实际,拓宽党组织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流动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找到了“娘家”。
“构建一个铁打的营盘,是加强流动党委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陶钧钊说,“要加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对下属党支部骨干的培养力度,挑选那些党性强、作风硬、积极性高和愿为党的建设奉献的党员,构建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力促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发挥到位,从而对那些‘流水的兵’起到组织教育和管理作用。”
地域分散、情形多样、组织不易,一直是流动党支部面临的管理难题。在党员制度化管理方面,市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委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并重,在组织活动、党费缴纳等方面制定了一套既符合党章精神、又兼顾党员实际的党建制度。该流动党委不断改进生活会的形式和方法,实行市区党员不定期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和在外地工作党员定期汇报思想工作制度,而且每年在6月和12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定期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将人们关心的话题引入组织生活会。原在我市某单位工作,现在北京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党员刘娟说:“我现在在外企工作,工资和待遇都很好,就是常常有一种失落感。这次参加党的生活会,我突然明白了,我是缺乏和党组织的沟通,少了精神上的依托。”在深圳工作的王坤的思想汇报使大家深受教育和感动,他说:“虽然我独自在他乡,但我时刻没有忘记党的谆谆教导,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为了让流动党员听到党的声音,该流动党委一直靠教育和服务凝聚人心,使流动党员“形散神不散”。该流动党委开通了网上“流动党员之家”,搭建网上学习平台,利用邮寄学习资料、网上会议、网上授党课等学习形式,传递党的声音和要求,把流动党员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
流动人才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需要依靠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对此,市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委依据《党章》等规定,结合流动人才党建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使流动人才党建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该流动党委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如在网上“流动党员之家”建设流动党员荣誉窗口,举办图片展,向上级党组织推荐表彰优秀党员等。同时,该流动党委建立完善了流动党员电子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提供岗位对接,定期举办公益讲堂,对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帮扶慰问,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在党委与党支部、党支部与党员、党支部与党支部间织起一张互助的网络,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