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禾
2012年12月28日下午,姬祥在宿舍整理他收藏的邮票。
本报记者 方家禾 摄
2012年12月28日下午,在河南理工大学的校园和姬祥散步聊天,对面走来一漂亮的学妹,姬祥和她当晚应邀要到焦作师专参加一场新年晚会。为了避免误会,姬祥赶忙澄清说,这个女孩可不是女朋友,只是他的助理。问他的女朋友是谁?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女朋友是邮票”。
原来,姬祥是一个少年时把邮票当伙伴,成年后又把邮票当女朋友的资深“票友”。
认识姬祥的人,都会惊讶于他的“分身术”。他目前在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读大二,是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是该校社团联合会的常务副主席。他每天在宿舍休息的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其他时间用来学习、带领社团搞活动和勤工俭学。他竟然还能抽出时间去集邮。
姬祥对邮票最早的印象来源于小时候看的电视节目,1998年的央视春晚小品《一张邮票》,那时“隐约感觉集邮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从解放区上白作街道走出来的姬祥,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常常忙于操劳而无暇照顾他。姬祥就养成了收集小物件的爱好习惯,烟标、橡皮和硬币陪伴着他的童年。直到2004年,姬祥上了初二,偶然路过百货楼附近,看到市集邮公司正在卖邮票,立刻被那些“花花绿绿的小东西”吸引了。
邮票于他,从电视节目走进了现实生活,陪伴着姬祥的孤独求学路。
进了大学后,姬祥加入了学生集邮协会,协会里有三十多个志同道合的校友,经常一起搞集邮活动,他从此觉得不再孤单。姬祥还常常通过互联网络了解集邮信息,因此结交了天南地北的集邮网友,“和他们虽然有现实的距离,但心也是近的。”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活动,他还成为了中华集邮联合会会员、河南省集邮协会会员和焦作市邮戳协会宣传部副部长。
参加焦作市邮戳协会活动时,姬祥发现中老年人较多,他感慨,“中国的集邮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可能还有时间少和财力少的原因吧,青少年普遍不是太热衷,已经出现了断层。”
不过姬祥这样的贫寒学子和“大忙人”,因为爱好,总是能挤出时间和每个月数十元的资金去搞集邮活动的。“时间呢,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至于钱,我从上大学以来就靠奖学金和打工挣钱交学费、养活自己,还是能过得去的。”不管是对待学业、工作,还是集邮,姬祥心里都很有谱。
虽然讲起集邮经来头头是道,对于姬祥来说,相比储存财富,集邮更是一种能够调节身心状态并带来乐趣的活动。
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参与组织校社团联合会、大学生集邮协会在校园内承办了主题为“喜庆十八大 红邮映中原”的河南省集邮巡展,为期两天的展览受到了市内外集邮爱好者和学校师生的好评。
姬祥打算大学毕业后考研深造,集邮将继续伴随着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