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李骏鸣
贾立新
连日来,记者深入武陟采访,看到最多的就是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和火热的建设场面,听到最多的是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干部如何创新思路方法、胸怀大局、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的热情。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捷报频传。去年6月18日,该县在北京举行了对接央企项目签约仪式,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达156亿元,开了全省县一级对接央企的先河。去年,该县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5个,开工建设500万元以上项目261个,总投资325亿元,其中不乏投资20亿元的郑州日产专用车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辅仁药业产业园等一大批超10亿元、20亿元的重大项目。在去年10月召开的全省大招商电视电话会上,武陟县委书记常鸿作了典型发言,武陟招商经验在全省推广。
民生实事惠及民生。去年该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7%,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健康一卡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全省安全感调查同比前移20个位次;荣获全国第七届中华慈善奖。
去年11月23日至12月2日,10天时间里,该县就分别在广州、上海举办了2次县情说明会,共签约22个项目,总投资116.3 亿元。
这样高的工作效率,这样快的发展速度,这样优异的成绩,仅仅一年多时间,武陟的变化令人注目,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宜居之城、和谐发展之城正在悄然崛起。 市委书记路国贤曾经这样评价武陟:一是变化快、变化大。二是规划到位,目标明确。三是工作扎实,运作有方。
“武陟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得益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动激励机制,得益于有一批胸怀大局、务实重干、积极作为的干部。”常鸿坦言。
记者在武陟县采访时注意到,2011年,新一届武陟县委、县政府班子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了武陟的发展蓝图,围绕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靓城市、做活商贸、做大旅游、做好民生,分别召开了工业发展大会、农业发展大会、城建发展大会、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每个发展大会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去年5月,该县又全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一个组团。一个中心即以县城为中心;一个组团即以詹店新区为组团。具体是“八区四路”建设,八区即老城区、木栾新区、产业集聚区、嘉应观景区、詹店新区、妙乐寺塔景区、陶封工业区等,四路即建设中心城区到詹店新区的快速通道、绕城环路、塔南路延伸线,改造提升新孟路和詹泗路,形成连接“八区”的黄金通道。
走在宽敞整洁的龙源路大道上,看到仰韶公园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可以体会到,“1357”工程的背后是该县各级干部付出的巨大努力。“1357”工程总征迁面积28万平方米,工程量之大,拆迁任务之重,在武陟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该县坚持“群众利益最大化”这个总原则,县级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干部转变作风,创新思路方法,制订了群众满意的拆迁补偿方案,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95%的拆迁任务。工程建设期间,该县各级干部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实践,运作了1.5亿元用于县城建设,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下大力气要把武陟规划好、建设好,是为武陟造福啊,我们不干好,有愧于武陟!”武陟县住建局局长徐鸣春的话代表了各级干部的心声。
该县还创新干部选拔机制,推行“三推一测一考一票决”干部调整程序。龙源镇副镇长李小群成功引荐投资10亿元的辅仁医药产业园项目,获奖金10万元,并经过考核被提拔为县招商局局长。去年,该县选拔重用了30名在重大中心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
作风的转变,境界的提升,前提是观念和意识的转变。为了使广大干部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全县的科学发展,2011年7月份以来,该县围绕提高领导干部能力这一主线,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每月举办一期“木栾讲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全县党员干部作了15场专题报告,培训各级干部9000余人次。高端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视野开阔、思想解放、思路更新、能力提升,投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热情高涨。在该县组织开展的“2445”招商行动计划中,先后分两批选派210个小分队,由县级干部或单位一把手带队,外出集中招商,共签约项目273个,总投资53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