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新型农村社区对城镇化的贡献率达到20%,节约土地40%以上。目前,全市初步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18个,可整合行政村465个,集聚人口82万人,节约土地15.05万亩,计划总投资604亿元。我市依托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三个集中”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进行规划布局,构建以市县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各县市区聘请中建国际、泛华集团、北京大学设计院、复旦大学设计院等国内知名设计机构,高标准、高水平地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及试点社区详细规划。
我市按照“省市奖补、县乡为主、部门支持、农民主体”的原则,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主要做法是:利用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安置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BT、BOT等模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通过市场运作筹集资金22.3亿元;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获得土地级差收益,使低效益的资产变为高效益的资产,从土地资源的升值、房地产资源的增值中聚集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环卫、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广播、村级组织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6亿元;金融部门积极开发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农业银行推出新民居贷款项目、农发行在全省首例对沁阳市袁屯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发放贷款2500万元;去年共争取到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专项引导资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4300万元,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每个县市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每个城区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500万元;积极引导农民以成本价到社区内购房,将每家每户的建房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群众自筹资金达16.2亿元。
我市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要求,注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型农村社区临近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的优势,帮助引导社区居民进城、进企业从事二、三产业;根据社区的资源环境和区位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交易市场、商业街区、旅游服务区,增加就业岗位;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获得土地固定收益,部分农民还可在合作社、农业企业打工,成为农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