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航天员的选拔原则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申行运介绍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诞生的过程。
航天员是从全军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的。首先是档案筛选,要求在年龄、身高、体重、学历、飞行小时和当前身体状况、无烟酒嗜好等方面同时符合规定要求。这样一来,几千人变成了几百人。第二步是初选,通过严格体检,只留下60人。第三步是复选,让复选对象集中住进北京某部队医院,进行历时十多天的全面、深度身体检查。
接下来是评定录取。把通过体检的人送到中国航天中心,模拟各种航天环境进行体验式考察。由此,60人变成了20人。再把这20人的家属和孩子接到北京,进行有无传染病的检查。
最后,14人被选定——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批队员。
航天员是这样炼成的
1998年1月5日,北京航天城。14名来自空军部队的飞行员摘下飞行徽标,换上了镶嵌着金色航天徽标的航天队服。“从这一天起,我就与咱们国家第一批航天员朝夕相处。”申行运说。
生活中,申行运和航天员们像亲兄弟一样相处;工作中,他又要进行极为严格的管理。他参与编写了一整套高度限制性的规章制度,规定航天员们有“五不准”,即不准在外就餐,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吸烟喝酒。
“限制就是待遇。”申行运说,“这些天之骄子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而他们的高度自律让我深为钦佩。”
申行运在保护航天员方面可谓铁面无私。“神五”发射前,中央电视台一位知名记者前往采访。由于正处“非典”时期,申行运与他“约法五章”:不准握手,不准合影,保持5米以上距离,摄像记者穿戴隔离衣,用两台电风扇从被采访人的位置向采访人的方向吹。
及时解除航天员的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保证他们以最佳状态参加学习和训练……申行运把思想工作做得无微不至。
记得2001年年底,杨利伟的妻子患病住院,需要进行手术,5岁的儿子无人照管。可正在此时,航天员大队要去外地进行训练,且所有训练都是一次性的,缺课不补。如果缺席这次训练,很可能导致他与即将实施的载人航天飞行失之交臂。去还是不去?杨利伟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和矛盾。最终,他还是按时和大家一起出发。“到了驻地,我有意和他住在同一房间,随时观察他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心理疏导工作。”申行运说。
航天员们除了要学习30多门理论课程外,还要接受8类56项专业训练。“超重耐力训练,要求航天员在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条件下,能够保持正常呼吸和思维能力。每次短短的40秒,几乎都要耗尽身体健壮的航天员们全部的体力和精力。前庭功能训练,坚持15分钟算及格。我试了一下,到第三圈就晕得不行了,可我的队员们几乎几天都要忍受生理极限的挑战。”申行运有些动情地说。
“睡眠剥夺训练,要求队员们在隔离舱内连续工作72个小时不能合眼。离心机训练又称魔鬼训练,且伴随全部训练过程。低压缺氧训练,要求队员们承受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因缺氧和迅速减压带来的考验。这些训练项目器械上均装有制动按钮,谁要承受不了,可以自行按下按钮结束训练,但在所有的训练中,没有一人触动按钮。”
某一年的寒冬,申行运带队到俄罗斯最北边的空军基地进行寒区生存训练。这里位于北冰洋岸边、北极圈内,四野白雪茫茫。在零下40℃至零下50℃的冰天雪地里,队员们要设法坚持48小时。“我每天上、下午各去队员们所处的冰窟里探望一次,主要是查看他们是否被冻伤。在听到有队员说‘有冻死的感觉’时,我对队员们肃然起敬。”申行运说。
“就这样,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创造出了零淘汰率的辉煌成绩。2003年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航天员是这样起飞的
“10、9、8……5、4、3、2、1,点火!”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神箭托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现场观看发射的人群欢呼雀跃,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而申行运此时则泪水盈眶。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申行运带领航天员提前到达发射中心。直到发射前一天下午5时,杨利伟被确定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第一人选的决定才正式下达。决定同时宣布,翟志刚为第一备份,聂海胜为第二备份。
按照日程安排,14日20时30分杨利伟就要休息。20时20分,申行运来到杨利伟的房间。
“利伟,怎么样?”他担心杨利伟压力太大休息不好,专门过来询问。“我知道,如果杨利伟因休息不好导致状态欠佳,哪怕是血压、心跳、呼吸等有一点点变化,都可能被换掉。”申行运说。
“队长,没事,我睡得着。”杨利伟说。看到杨利伟状态良好,申行运放心地离开了他的房间。
15日2时,医生叫醒杨利伟,为他做了最后一次身体检查。
3时,是早餐时间。申行运把深颜色的可乐往每人的杯子里滴了一点,以水代酒为杨利伟壮行:“再过几个小时你就要出征了,我代表航天员大队全体战友祝你凯旋,我们在北京等着你!”
5时,出征仪式按时举行。之后,杨利伟被送往发射场。6时15分,飞船返回舱关闭。9时整,火箭点火。“那天天气特别好,我站在离发射场1公里的地方,目送火箭起飞,逃逸塔分离、箭体按规定程序转弯,直到消失在视线之外,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申行运说。
“那一刻,心情很复杂,既为他默祷祝福,又为他捏一把汗。”申行运说,“这毕竟是咱们国家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呀。美国是世界航天大国,可就在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返回,距着陆只剩16分钟时,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航天员不幸罹难。从1961年加加林上天,到2005年我国神六返回地面,全世界共有451名航天员执行过航天任务,其中22人牺牲。高科技与高风险同在,航天任务极具风险性。”
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飞行,杨利伟在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也宣告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直到杨利伟安全着陆出舱那一刻,我一直悬着的心才放到肚子里。”申行运说。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升空。此次飞行预示着,执行本次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将在太空度过41岁的生日。前一天晚上,我特意来到他的房间表达祝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史无前例地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由此,我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申行运说。
2009年5月,担任了13年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的申行运光荣退休。如今,申行运虽然离开了航天员大队,但他依然为神圣的航天事业忙碌着。
申行运,现任中国航天基金会宣传部长,长年奔波于全国各地作报告,讲述航天员们的英雄事迹,传递载人航天的奋斗精神。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事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多播撒些希望的种子,为培养航天员的后备力量多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