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实习生 申孟杰
本报通讯员 范献斌
对于家住我市解放区上白作街道春林村的王小全一家人来说,2013年春节将是一个难忘的春节。因为,折磨了他8年之久的类风湿关节炎得到了有效治疗, 彻底告别了一天一顿饭、走一步趔一下的艰难境况。而更为神奇的是,与他一样久病缠身的父母利用他剩下的药渣与其他中药进行重新煎服后,身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然而,所有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他就是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骧腾。
病魔缠身苦不堪言
提起王小全的患病经历,还得从2005年说起。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他外出打工,由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王小全四肢关节逐渐开始肿痛。可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拮据,没有及时治疗,以至后来他的肘膝及手指骨关节也开始肿胀变形,甚至每迈一步,就必须弯腰屈膝,痛得龇牙咧嘴。再到后来,王小全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从屋门口到院门口20米的距离,需要挪动半个小时。
王小全在病情加重后,也曾经到多家医院进行治疗,但是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一天天加重。其间,他与家人听信一家医院的宣传,说肯定能治好他这种病,就前去这家医院进行治疗。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病越治越糟糕,最后他还是被这家医院“请”出了门。
到了后来,作为特困户的王小全已经拿不出一分钱来治病了。不堪忍受疾病折磨的他也曾经想过多种自杀方式,但一想到年迈的双亲,就无奈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偶遇名医柳暗花明
也就在王小全走投无路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到市中医院看病时,偶然间在医院二楼结识了我市十大名老中医之一、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骧腾。看到王小全的状况,虽然有着近4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但王骧腾还是在心中不免暗暗吃惊。经过认真的诊断,王骧腾发现王小全情绪低落、表情苦楚、面色灰滞不润、两眼发乌如熊猫状、舌苔暗淡、脉虚细无力,属于罕见的严重类风湿关节炎。
为了帮助王小全解除病魔的困扰,王骧腾详细了解了他家中的情况,并报经院领导同意,针对王小全的病情制订了一套完善的爱心救助治疗方案:首先,市中医院免除了王小全的就诊挂号费;其次,尽可能地选择最经济实惠的中草药;第三,由王骧腾及时跟踪了解用药情况。方案确定之后,王骧腾结合自己多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病症的经验,为王小全开出了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散结的药方,并不断根据王小全的病情发展变化来调整配伍和药量。
就这样,一次次诊断、一次次用药,经过王骧腾费尽心思地治疗,半年后王小全的病情发生了良好的变化,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亲身试药再创奇迹
王小全的病情虽然渐渐好转,但是王骧腾并没有停止对攻克严重类风湿关节炎这一疑难顽症的探索。王骧腾在重新总结王小全的治疗经验后,决定依据他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修改治疗方案,并进行了大胆尝试,把以往用的26味中草药进行部分调整,将个别药物的用药量从30克增加到60克,其中有一味叫附子的中草药,从30克增至100克。
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把一味中草药进行大量使用,这在一般的药方中很难见到。为了不让患者冒风险,王骧腾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在服用了200克附子确定无副作用后,才让王小全服用。同时,王骧腾采用更为密切的巡视跟踪,随时关注王小全的病情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又经过王骧腾半年多的精心治疗,王小全的病情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过去是父母推着他去看病抓药,现在自己骑着自行车就去了;过去他走路一摇一晃,现在基本正常了;过去他一天一顿饭,现在饭量明显增加。而更为神奇的是,王小全的母亲患有风湿病、父亲患有肾病。为了减轻王小全一家的负担,王骧腾捎带着给他的父母也开了药方,并且让他们跟着王小全“搭车吃药”。具体就是,王小全用剩下的药渣配上一些药,让他的母亲煎服;然后再配上一些药,让他的父亲煎服。
现在,王小全一家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村里人见到他们就问:“是哪家医院的医生给你们看好的,简直就是神医呀!”王小全总是感慨地说:“如果没有王骧腾医生,就没有我们全家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