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俗话说:急病慢郎中。在人们的印象中,当患者需要紧急抢救时,只有通过西医的一些方法进行施救,而中医好像与医疗急救根本挂不上边。而事实上,中医急救历史悠久,急救的方法更是丰富多样,遍及临床各科,甚至一些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医急救知识,日前,记者前往市中医院急诊科,拜访了科主任陈树森。
在市中医院急诊科,记者看到,除了一般综合性医院所拥有的必要急救设备外,在该科的墙上醒目地悬挂着各种急救流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涉及到中医急救方面的,如中风病、吐血症、厥脱症、高热症等。据身为焦作市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陈树森介绍,现代急救技术的产生发展也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如果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记载的急救方法算起,中医急救却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比如《金匮要略》中介绍抢救上吊窒息患者的心肺复苏法,要比国外人工呼吸用于人体急救的最早记录早上1600多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创伤内异物清除术、肠断裂缝合术和结扎止血法,其中肠吻合手术的步骤、方法、缝合以及护理等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唐代的《外台秘要》中更是出现了烧烙止血法,颇似现在手术中用的电刀;唐代医圣孙思邈使用的葱管导尿术,较法国医生拿力敦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术要早1200多年;到了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中记载了气管缝合术、落耳缝合术、肛门闭锁急救术等外科急救方法,其成就完全可与当时世界的外科水平并驾齐驱,甚或有所过之。
在说到中医急救方法在现在的运用时,从医30多年的陈树森遗憾地说,在我国民间,传统的中医急救技术仍在广泛运用,比如在抢救溺水患者时,将溺水者俯身放在行走的牛背上,这样既可引出水液,又可借牛的体温保持患者的体温,还能借牛的行走动作帮助患者恢复呼吸;掐压“人中”穴治疗突然昏厥,在脐心(穴名“神阙”)填盐艾灸治疗吐泻失水,灸治“百会”穴治疗脑血管意外等。但是,由于人们对传统的中医急救缺乏了解,甚至误解,以至于“简、便、廉、验”的中医急救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但是,近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市中医院已经在急诊科建立了内关穴位注射、中风病、吐血症、厥脱症、高热症等十几项独具中医特色的抢救技术操作流程和技术路径,并将嗅鼻法、催吐法、针刺法、艾灸法、拔火罐疗法、推拿法等疗法在急救中广泛使用,为我市的中医急救规范化开创了先河。
最后,陈树森很有信心地表示:“中医急救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的重要财富,并以其简单、方便且行之有效的优势在医学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我相信,随着更多人对中医急救认识的提高和深入研究,中医急救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