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杨帆 通讯员张红波) 近年来,沁阳市坚持把加强学校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积极探索“1+1”校园体育活动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在去年12月24日举行的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政府代表,作了题为《推行“1+1”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言。
夯实基础,优化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环境。近几年,该市不断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投入3600余万元,新增田径场10个、羽毛球场48个、篮球场61个、乒乓球台210个,补充学校体育器材2万余套,中小学体育器材达到国家配备标准。同时,该市筹资6.5亿元新建两座体育馆,并在全省率先为所有行政村建设了群众体育活动中心,全部对学生免费开放。该市注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招聘计划中,提高体育教师招聘比例,3年来招聘的体育教师达97人,占招聘教师总数的17.8%;3年来轮训体育教师850人次,转岗培训52人,配齐配足了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化率达100%。该市还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教育质量目标考核体系,连续6年每年拿出170余万元,表彰教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创新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该市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确保体育课堂规范、高效,同时积极探索“1+1”校园体育活动模式,即“长跑加特色活动” ,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具体做法是:统一调整所有学校的作息时间,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纳入课表,实施课程化、制度化管理;做好“规定动作”,小学中高年级每天跑步1000米,初中生每天跑步1500米,高中生每天跑步2000米;做好“创新动作”,各学校长跑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集体做自创自编的特色操;做好“自选动作”,下午大课间由学生自行选择球类、武术、健美操等特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该市还注重开展阳光体育联赛,每年举办长达8个月的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参与学生达1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交流普及。
健全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持续推进。该市首先是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坚持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开展测试,数据上报率均达100%;其次是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奖惩机制,坚持以学生体质衡量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对体育工作评价在该市后三分之一的学校,取消该学校和校长的评先表彰资格,并在体育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表彰等方面,实行单独考核;第三是健全督导机制,将学校体育纳入政府督导计划,定期督导,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委员会成员深入学校,指导学生课业减负和体育活动开展。
“1+1”校园体育活动不但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带动了各项校园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已经成为沁阳市各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