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而在教学中的生成又可以根据学情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非预设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以说是影响深远。因此,在整个学情研究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非预设性生成。因为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的工作则是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与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