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缘自新华网上的一则新闻:台湾积极培育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新闻中说,在1月8日台湾举办的一个“隐形冠军高峰论坛”上,德国知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受邀发表专题演讲。他认为,德国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企业,尽管规模不大,但在所属的产业领域内,却能占据全球市场占有率前列,这也是德国在全球化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地位的关键。
果如其言,成为“隐形冠军”,当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另一种出路。
目前,我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一千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九,它们正在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于众多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只有选择能够自我掌控的细分市场,进行深度耕耘,才可能作出特色,形成独特竞争力。而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理论,无疑是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另外一种管理视角。
何谓“隐形冠军”?作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赫尔曼·西蒙如是定义:“隐形”的意思,是指这些企业几乎不为外界所关注,而“冠军”则是说这些企业几乎完全主宰着各自所在的市场领域,他们占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往往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中,进行着专心致志的耕耘。
按此理论,“隐形冠军”不在于企业做得多大,而在于所处的行业里,它能否做到行业先锋,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头羊。
按此标准,我市不乏这样拥有“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中轴集团,是全国最大的车用柴油机凸轮轴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大功率车用发动机凸轮轴生产企业;中原内配始终保持着强有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是全球最大的汽缸套专业化制造企业;江河纸业,掌控国家大型宽幅文化纸造纸设备生产标准,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20%以上;佰利联,主导产品钛白粉出口量连续3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下游客户包括阿克苏诺贝尔和宣威等国际涂料巨头……
同时,在我市的众多中小企业里,还有一个由东方海纳、飞孟金刚石、焦作制动器、卓立烫印等一大批颇具“冠军相”的企业群体。
假如,我们详加审视这些企业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的一个细分领域里,独占鳌头,是因为一个共同特质——高度专注。他们通常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并专注清晰的市场定位,以及技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不断推动产品升级,进而屹立全国乃至全球行业前沿。
然而,这些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之路,其样本意义,还不仅仅于此。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占GDP的比重,要从2010年的不到4%,达到2015年的8%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15%左右。而这些新兴行业,与新材料、新工艺等有关,这与德国盛产“隐形冠军”的高端制造业何其相似?
如今,无论是中小企业的先天弱势,还是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无疑都传递着一个信息:倒逼企业,尽快转型。对此,《经理人》杂志主编周建华认为,除了经营领域转型之外,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要转变。在资金有限、资源有限、人才不足、技术短缺的情况下,像钉子一样,盯准一个有市场需求的领域,深度创新,深度创造客户价值,可能会活得更好。
毕竟,是在狭窄的领域内,专注创新,做到第一;还是在纷繁呈现的市场中,四面出击,活得艰难?选择哪一种活法,是众多中小企业老板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在,事实就是如此,就看你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