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建明 本报通讯员 崔红星
夜幕降临,一盏灯亮起;夜色渐深,这盏灯熄灭。日复一日,位于修武县西村乡西北部太行山里的桃园自然村,重复着这样的景象。
去年冬天,桃园村老村委会主任去世。老村委会主任是桃园以及附近的交粮河、大水峪、南背这4个自然村组成的桃园行政村的村委会主任。后来这一职务花落交粮河自然村,张柳富成了村委会委员,代表桃园自然村,也代表他这一户常住居民。
春夏时节,张柳富种了6亩小西红柿。他说:“以前种玉米,地薄,收成少。现在发现西红柿生长期短,因山里温差大,西红柿也甜,值钱。”秋冬季节,山里不适合耕种,采摘漫山的野连翘就成了张柳富的“主业”。
桃园村也有过热闹的时候。今年58岁的张柳富曾听村里在世的老辈人讲,上世纪50年代之前,桃园村一度管理着附近包括现在山西省境内的一共18个自然村,每到缴公粮的日子,山民们套上毛驴车,拉着玉米、谷类等农作物赶来桃园村,沿着蜿蜒的山路排成长长的队伍,十分壮观。
后来桃园村管辖的自然村少了,再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生活开始有了差别,和外界的生活也有了比较,出去打工的人渐渐多了。青壮年先出去,挣了钱,再回来接老人和孩子。原来130多口人的桃园自然村,现在常住人口就剩下了张柳富夫妇。附近的其他山村虽比桃园自然村常住人口暂时要多些,但也面临同样的境况,目前桃园行政村户籍在册不过30户。
山村的生活条件的确在改观。除了早年就用上了电,近年还修通了公路,接上了自来水。但一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公路就不便通行。而到了冬季,山里气温更低,自来水就容易上冻,所以张柳富还要到村里蓄雨水的池子担水吃。所不同的是,曾经全村人使用的池子,现在几乎由张柳富一家独享了。村里还有一个防火员和一个牧羊人,因为家人早早地迁出了大山,他俩一般晚上就下山回家了。
张柳富3岁的孙子小宇有时会被儿子送上山,儿子一是想让父母帮忙照看,也想让孩子到山里新鲜新鲜、锻炼锻炼。不过张柳富发现,孩子年龄越大似乎越不喜欢在山里住了。他猜测,可能是因为不能用电脑玩游戏,看电视收不到动画片,和他爸爸妈妈用手机通电话时信号也不是太好的原因吧。“山里生活条件变得再好,也比不上城里变化快啊!”张柳富常常对老伴感叹。
张柳富告诉记者:“自己在山里生活大半辈子,习惯了,趁现在还能劳动,想再多干几年,下山也没能力干其他活了。”他一直不明白,脚下的这片土地为什么叫桃园,也许很久以前这里有很多桃树吧。
我们看到的是,有不少这样的桃园正在逝去。
(本栏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田建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