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等 待
雪落在雪上(组诗)
高歌一曲天地间
童年的记忆
老人与他的文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 彬/似水流年
童年的记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记忆中的故乡已远去,梦里的故乡越来越清晰。街道、故人、树木、房屋、轶事,岁月不仅没有消麿掉记忆,反而日渐亲近,令人不能释怀,但是——永远的——回不去了。

  弯弯曲曲的街道与胡同在哪里?绕村流淌的小河在哪里?芦苇丛生的堤坝在哪里?童年的玩伴在哪里?记忆中的老人在哪里?我的乐园在哪里?

  高楼起了,街道直了,堤坝毁了,合抱的大树不见了,玩伴长大了,老人逝去了,田间小埂消失了,每次回到故乡,觉的人也陌生了,地也陌生了,谁也不认识了。故乡的风致没了,人脉没了。

  三十多年的岁月,改变太多,故乡我快不认识你了!完全变了模样,变得富裕了,也变得刻板、变得疏远、变得冷漠,变得让人心寒。

  还是回到温暖的记忆里去吧!

  弯曲的是街道,是胡同,是护村的堤坝,是姥姥屋后的老枣树;熟悉的是笑脸,是亲切的招呼,是温暖的问候,是善意的玩笑;破旧的老土屋,风雨侵蚀,已斑斑驳驳,但温暖如春,温馨可人。

  班上的打架能手,身体强壮,也是弹弓高手,几乎弹不虚发,掏鸟窝,打群架,偷苹果,斗蛐蛐,是现代版的八旗子弟,也是女同学的偶像,他家离校最近,记得课间时,还能抽空回家拿东西吃;我们的体育委员,家境殷实,父亲是剃头匠,在我们还穿千层底布鞋时,他的脚上已套上翻毛皮鞋,皮鞋两边的小亮钉晃的我们眼晕心更晕。打“四角”最好,永远挂着两桶鼻涕的那位,心灵手巧,班里组织小学生下生产队帮助拾麦,论斤给钱,我暗中与他较劲,却总是输他半筹,后经仔细观察,原来这家伙上麦场“拾麦”;外号“小地主”的小白脸,学习成绩特坏,是老师的出气筒,我们的受气包,他爷爷因为家道殷实,受到人民群众再教育,五更未明,村人都在梦乡,他却一个人扛扫帚,孤独地扫大街。一次我与母亲早起下地,看他佝着腰,弯着背在扫街,母亲问他的病可治好?时过不久,即听闻他去世了。

  班上有位“小科学家”,再难的数学题,他手到擒来,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放学后,最喜到他家写作业,在高大的梧桐树下,几个人跪地上,趴石桌,手拿几支笔,一写三行。为对付“可恶”的语文老师,写那好像永远写不完的生字。苦中作乐,苦亦是乐。

  班上还有个“制造业”的高手,链子枪、台灯、弹弓及各种小玩具,没有他不会的,动手能力绝对一流。那时候上小学有夜课,学校还没安电灯,人人提个小煤油灯,为防风,灯上蒙个纸罩,纸罩上撕个小孔,让光亮旁泄,一节课下来,人人的小鼻孔熏得乌黑。他却用木板、干电池、半个乒乓球壳,制作个台灯,我们还在烟熏火燎的时代,人家已经提前“现代化”了。

  链子枪是他的代表作,铁丝做枪架,绕缠红、绿、黄三色电线,废旧自行车链拆掉组装,一把精美的链子枪制作完毕,后来我偷师学艺,更青出于蓝。平时插在裤腰里,上学时放在书包里,有时候在校园里偷偷地放上几枪,不小心让老师发现,免不了一顿训斥:不务正业!

  太熟悉了,那时的人与事,你家栽什么树,他家种什么花,你家中午飘什么饭香,他家又出了什么丑,都是透明的。天是蓝的,地是绿的,人心是透明的,生活是充满活力与向往的!放学了,东家写作业,西家捉麻雀,吃东家饭,睡西家炕,在古代,是色情笑话,在我小时,是乐不思蜀,逍遥自在!

  村里护村的堤坝,长满了芦苇、榆树、柳树、桐树及叫不上名字的杂树,潺潺流动的河水,还时常淌在梦里。大小孩、小小孩,根据年龄不同,分配不同角色,有扮鬼子,有扮八路,芦苇秆做红缨枪,柳树枝做鸣笛、做头饰。芦苇丛里做鬼子进村的游戏!

  有朋自省城来,不亦乐乎!对于未见世面的我们,人家是天外来客,谈及城市男女的趣闻轶事,色舞眉飞,说得人人脸红心热,本不谙世事的我们,心里也躁动不已,自然对他盛情款待。用长长的竹竿,插上铁丝,系上塑料袋,在燥热的夏日午后,捕捉鸣蝉。一会儿功夫,满载而归,将鸣蝉撕去翅膀,锅里倒油,蝉在锅内边烹边叫,我们全不顾蝉的痛苦,不一会儿,油乎乎、香喷喷端上桌来,主人客人吃得满嘴流油,大呼过瘾!

  夏日夜晚,无所消遣,远邻近舍,搬凳子,拎蒲扇,铺凉席,走出家门,上街侃大山、说趣事,直说得月高星稀,寒气渐上,再作鸟兽散。

  下雪了,天地白茫茫,呼朋唤类,不走大路,偏抄小路,踩积雪,过田野,说笑打骂,一路吆喝,到邻村看戏!未到时戏已散,惆怅良久,无奈返回,鞋裤湿透,免不了家长一顿臭骂!

  在感叹现在小学生累的同时,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教育走向了畸形,现在小学生,除了没完没了的作业,就是没完没了的补习班、提高班、奥数班,童年的乐趣怕是早就丧失殆尽了吧!

  后来村里改规划,老房拆除,街道弄直,老树锯掉,耕地占用,村里变得整齐了,也漂亮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儿时的梦想都实现了,但总觉得缺失了什么。是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是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都有吧!我想!

  只是村里的小学校,三十多年过去了,还在固执地坚守着原貌,似乎仍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与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极不协调,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