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贺家道先生
作品欣赏
怀川故事
沁阳民俗拾趣
每周一字
凌云 (根雕)
白鹤松赞
我就是那枚落叶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川故事
□和洪范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四 怀川气象与物候分析

  

  2、怀川不变的山水

  山是一方水土的骨骼,河是一方水土的血脉。气候与物象永远依凭着山与河所构成的地理框架,蕴藉着百亿日月里的瞬息万变。太行山、王屋山、北邙山等山脉,是支撑我们亘古怀川的骨骼;黄河、济水、沁河、丹河、蟒河等水系,是我们怀川自古迄今淙淙流淌的血脉。怀川的气象与物候,在怀川头顶一块天、脚踩一片地之间,演绎着古往今来数也不尽的动人故事。

  冰河时期的地壳变动,源于大自然深刻而又神秘酝酿出的动力,然而在这个星球上,哪儿耸立起一座山,哪儿冲出一条河,看来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大自然造物的深刻用心与神秘意图,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上永远的可能性,然而让人们可以看得见的,也仅仅只是一些可知可感的现象。人类是最留心进行认识上积累的生命种类,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或许更在意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积累,一部《山海经》,一部《水经注》,实实在在称得起人类文明积累中所留下的不朽的迹象。

  (1) 怀川的太行山、王屋山与北邙山

  怀川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环山的地理构架,大抵是其气象与物候试图形成独立意识的又一客观依据。天缘与地缘的从一而终,构成了一方水土有别于其他地理分野的气候,同时也养育着能够在这里适宜生存的各种生命种类。

  《山海经·卷三·北山经》中载:“《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玉)。有兽焉,其状如麋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马军,善还,其名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賁鸟,是善警,其鸣自詨”

  这是《山海经》里记载太行山最集中的文字,大体记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太行山是出产金、玉等贵重矿产的宝山。二是有兽焉,其名曰马军,状如善良温顺的麋羊,而头上长有锋利的四角,臀部是又粗又壮类似于马尾的尾巴,并且善于在盘旋环绕中且舞且跑,是一种性灵仁慈、情趣可爱,同时具有生命尊严与高贵的兽类。三是有鸟焉,很像喜鹊,白色的身子,红色的尾巴,让人能够感受到洁白如玉的清纯素雅,如火的生命热情,并且前后左右长了六只脚,是属于善避矰弋弹射的善警类飞禽。

  古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粗粗听来,这句话并没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但是细细琢磨,好像说的是一方水土只是滋生与养育在这里生活的人类,而与同是在这里生生不息的万事万物无关。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觉得这句古话说得有些偏颇与狭隘,似乎过于关注了人类的生存状况,而忽略了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种类与事物。然而大自然是公平的,大象无形,大希无声,默默地纠正着人类的偏狭与自私,母亲一样周到而又细心地养育着这一方土地上所有的生命种类。不仅仅包括在这里生活的人,同时也一往情深地哺育着在这里生生不息的动物、植物与矿藏。这样说来,室壁分野与觜觿参分野所对应的怀川大地,仅从北部的太行山来说,我们就可以沿着这一方水土的人文属性之流,溯源而上,去探究一方水土自然属性中神秘的本质元素。让我们把目光移向怀川西部的王屋山,继续着我们对于一方水土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之间神秘关系的探讨。

  《山海经·卷三·北山经》中载:賁闻之山“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氵加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说:王屋山“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经首太行山,则起自河南省济源县,北入山西境,与王屋山遥相对,《列子》所谓‘太形’。云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天帝感愚公移山之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异之。云云,则二山在神话传说中原本一地也。”这里通过《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把怀川人的老祖先愚公和他的子子孙们,与太形、王屋二山之间的矛盾与和谐,也可以说与太行、王屋二山的缘分,言说得感动了一个伟大而又古老的民族。世代居住在太行、王屋二山怀抱中的怀川人,自然具有山的目光与秉性,具有大山石头般的意志与实诚。移山是怀川人生存目光与意志所赋予的载体,忠实于生生不息的移山不止,子子孙孙的无穷尽也,在自然规律的深处,改变了或者修葺了造物的初衷。神话《愚公移山》,把移山演绎成一段千古流传的动人神话,神话事件的外壳移山,已经退出故事逻辑的评价体系,深入世代人心的,是怀川人以人的意愿与自然世界所达了成一种旷世的和谐。以愚公为代表的怀川人,在这里穿越了人类社会所开凿的时空隧道,在造物意图之泉边,抖落了一身功利的尘垢,洗净了作为创造世界的巨手。

  在大河东流的奔腾不息里,怀川南部断断续续着或是突兀或是厝雍着的北邙山余脉。时隐时现的黄河,是怀川南部自然屏障启开的天门,毗连着、贯通着三河之中河内与河南二河之地。河图、洛书谜一样的谶示,伊阙儒、释、道的人文光芒,融和着覃怀祗绩的古老光荣,使我们方圆三百里的怀川得天独厚,人杰地灵。

  《逸周书·作雒解》载: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太平寰宇记》说:“邙山在河南县北十里、洛阳县北二里,一名平逢山,亦郏山之别名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邑部》“郏”字条中说:“按《周书》,所谓郏山者,北邙山也。”以此可知平逢山乃北邙山的别名。《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载:“《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山海经》在这里没有去说平逢之山(北邙山)北望是什么地方,但“南望伊、洛”所对称的地域,有一点地理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那里是我们的故乡土怀川。这也就是说,北邙山是我们怀川的南部边陲,它与滔滔东去的大河携手拱卫,相得益彰,镶嵌着同时守护着南部怀川的疆土。《中次六经》中记述的北邙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地情上的干燥土厚,成为古人“生于苏杭,葬于北邙”的人生理想归属之地。这是一块天造地设的祭祀之地,神圣与庄严,支撑着一个古老民族“温良恭俭让”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于是,《中次六经》说北邙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但这神物绝不是骄傲自满的生命,而是像人一样却长有两个脑袋的神灵。这种智慧的生命,“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意思是像蜜蜂一样酿造着甜蜜的生活,然而身上又长着螫人的利刺,时刻捍卫着创造的成果。这的确是一段充满神示意味的记载,无论任何一种生命样式,生命权利的获得,都不外乎北邙山上这种神灵所具有的生存方式。于是,《中次六经》中最后说:“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说的是这种神灵享受祭祀的时候,只需要引吭高歌的雄鸡,而不稀罕又肥又壮的牛羊。并且要的是活着的雄鸡,而不是任人宰割之后的牺牲。

  都说《山海经》是一部奇书,从上述对于太行山、王屋山、北邙山的记载里,我们应该获得震耳欲聋的伟大启示。(待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