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房子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扫房土。”按沁阳的传统习俗,凡间所有的神仙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上天述职去了,人们可以在二十四这天放心地清扫垃圾了。家庭主妇们一早就起床,将屋里的盆盆罐罐都搬到院来,在长竹竿上绑上笤帚,头上裹上毛巾,开始扫房子。将一年来房间里、屋瓦上积攒下来的灰尘、蛛网、树叶、杂草等扫一扫,清一清,也有“扫去一年中的晦气”之说。沁阳过去人们住的大都是土坯房,起脊,有木梁木椽,容易藏污纳垢。现在住上了砖房、商品房,扫房子的习俗正在渐行渐远。有的大家族,二十四那天结束不了扫房,二十五接着扫,所以有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扫房土”的民谚。也就是说,人们忙碌了一年,在新年来临之际,洗去尘垢,忘掉烦恼,以崭新的面貌和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这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除夕
“鞭炮声声辞旧岁,瑞雪纷纷迎新春。”农历腊月三十是旧历年的除夕,如果这一年腊月没有三十,二十九便是除夕。沁阳人直接称之为“大年三十”或“年三十”。大年三十有许多习俗,例如贴门神、贴对联、上坟、接神、吃年夜饭、守岁(看春晚)等。
贴门神。将去年的旧门神揭去,换上新门神。门神上的二位将军大多是秦琼和尉迟恭,一扇门上贴一位,要对着脸才能起到看家护院的效果,不可贴反了。贴门神有个传说,说的是唐朝李世民登基后,许多战死的冤魂常来捣乱,让他夜不能寐。大将秦琼和尉迟恭自愿替皇上把门镇邪。后来传到民间,人们就把他俩的画像贴在门上,以驱凶辟邪,镇妖除魔。
贴春联。贴春联往往跟贴门神和贴牌位同时进行,先贴上联。在沁阳一带,认为左为上,先贴左门帮后贴右门帮,最后贴横披。春联的内容全是吉庆、迎春、纳福等,如:“吉祥人家天地宽,和美门户日月新”、“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家里有几个门贴几幅对联,厨房有厨房的对子,如“寻常无异味,鲜洁即家珍”;街门有街门的对子,如“十星家庭春光满,文明之户喜气盈”;卧室有卧室的对子,如“开门迎喜讯,举步见春光”;就连牲口棚也要贴,如“马像东海水蛟龙,牛是南山真老虎”,横披“六畜兴旺”等。
上坟。在沁阳的广大农村,有大年三十下午上坟的习俗。吃过午饭开始,天空中便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这是人们在上坟。上坟也有讲究,只许男人和孩子们上坟,女人在家料理。到了坟地要给先祖烧纸送钱,上香磕头。等家族人到齐后,在族长的主持下,将贡品(大馍、枣花、豆腐、熟肉、麻糖等)集中在祖坟处,烧香压纸。族长带领大家给逝去的先人们叩头或敬礼,口中说:“祖爷祖奶,老爷老奶,又过新年哩,子孙们来叫您老回家过年哩。送些钱给您们,吃好的穿好的,那边别捏搁(舍不得花钱)。现在生活都好啦,别忧孩儿们,多保重。”等等。然后开始放鞭炮。各家将自己带来的鞭炮一股脑儿全部放完。这时的乡村旷野上到处都是鞭炮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烘托出了一个热烈、喜气、祥和的春节气氛。有好事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以沁阳西向镇为例,五万多口人,每年仅除夕上坟燃放鞭炮一项的花费就超过了一千万元。怀川人认为,“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就是这个理儿。
接神。引领着逝去的先祖们回家过年,到家后已临近傍晚,开始接神。这天烧香上供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老天爷、老地爷、钟馗爷等满屋全神,祖爷祖奶、老爷老奶等列祖列宗都要受香纳贡,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
年夜饭。做好晚饭,首先在神前供飨片刻才可开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在一起捏饺子,吃年夜饭。在外经商、求学、打工的人难得一年团圆一次,家里备下最好的吃食最好的酒肉自我享受一番,真可谓“欢欢乐乐迎新春,高高兴兴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