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快过年了,村里准备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补贴。”1月28日,记者到焦作新区宁郭镇马村见到大学生村官靳冬时,她正在统计村里60岁以上老人的人数。说起到马村任职近五年来的经历,靳冬动容的说:“村官这条路,一路走来,十分不易,好在有群众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会更努力的为马村群众服务。”
2008年4月份,靳冬考录为宁郭镇马村村委主任助理。刚被录用,就接到了三夏禁烧任务。任务紧,责任重。从早上七点上班,到晚上通知撤岗,她始终坚守岗位,在田间地头为群众宣传禁烧政策,讲解秸秆还田的好处,让群众从思想上支持禁烧工作,养成防火于未燃的意识。中午,地表温度很高,人们往往容易犯困疏忽,是发生火情的高发期。她每天中午骑着插着禁烧旗的自行车,戴着红袖标,在地里来回巡查,直到其他人员交替上岗她才放心去吃饭。由于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在禁烧后,群众渐渐地对这个城市的姑娘有了认可。每年的禁烧,都成了她和群众最好的沟通机会。
新农保是国家的新型惠农政策,为了让马村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她与村里的干部一起深入群众,为群众讲政策、答疑问。每天早上她准时七点进村,为那些着急上班的年轻人办理手续,一直等到那些需要完善手续的群众交齐资料才回家。周末,单位的同事都休息了,可她牺牲休息时间,坚持进村为群众办理手续。这项工作细节很多,程序繁,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她总能耐心的给群众解答问题,自己不懂的就向上级部门咨询、协调,给群众留下自己的电话方便群众联系,力求让每个群众明明白白。有些长期在外地的村民,她也都打电话问情况,别人都说她花自己的钱办公家的事,太傻,可她总笑着说,我只是花了几毛钱的电话费,却能让马村的老百姓得到实惠,值了。
自2008年入村工作以来,马村的村情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开始,群众吃水难,村里只有一口老井,别说浇地,就是吃水都有困难。两委干部商议,要让群众吃上自来水,水费咱来掏。为此,靳冬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起多次向上级申请经费,终于在2009年为马村争取到自来水管改造项目,村组干部齐动员,组织村民参与打井,新打170米深的吃水井一眼,广大群众如愿以偿的吃上了干净卫生又免费的自来水。看到老人们高兴的眼神,小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她认为自己这一年的辛苦得到了回报。
任职五年来,她从一个“外来户”,变成了村民的“自己人”,她始终真心扎根农村,真情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大学生村官朴实生活的篇章,让飞扬的青春绽放在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