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孟州市春节文化活动覆盖城乡
认真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
《燕王征北》:
村民排戏迎新春
确保春节期间食品市场安全
韩原老粉坊:
传统行当焕发青春
盛鑫祥公司强化培训练“内功”
全力服务辖区重点企业
走得了还要走得好
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原老粉坊:
传统行当焕发青春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董柏生

  入冬以来,家住武陟县大虹桥乡韩原村的王虎利没有像往年那样外出打工,而是在村里的韩原老粉坊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这儿干比外出打工怎样?”“多亏大林又办起了这个粉坊,不仅继承了村里的老传统,俺这些人的老手艺也派上用场了。这一冬天三四个月,不出家门就能挣个七八千元,你说中不中?”

  1月22日,在韩原老粉坊,趁着休息,记者与王虎利攀谈起来。

  韩原村地处沁河岸边,土质疏松沙化,适宜红薯种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种植红薯、做粉条的传统,村里许多中年人也都是做粉条的一把好手。后来土地承包到户,红薯受到冷落,村民们一直以传统的小麦、玉米、花生种植为主,亩均收入一直徘徊在1000元左右。农闲时节,村民们只有外出打工。

  村里多年不变的现状引起了村委会主任陈大林的思索。近些年,红薯加工产品的价值越来越被大家认可,村里有适宜红薯种植的土地,有许多做粉条的手艺人,何不重新拾起老传统,一来可以引导村民们种植新品种红薯增收,二来可以让村里手艺人的技术再发挥作用。

  经过认真考察和动员,去年,陈大林引进了新品种红薯,自己育苗供给种植户,并与种植户签订回收合同,当年就在本村及相邻村庄种植红薯100多亩。此后,他又投资30多万元建立了韩原老粉坊,不仅组织王虎利这样的老手艺人重操旧业,而且为20余名年轻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种红薯很省心,投工少,投资少,无公害,种一季比小麦、玉米两季的收入都高,还有合同包收购,我这三四亩红薯收入了近一万元钱。”种植户韩秋生高兴地告诉记者。

  “以前种红薯是为了自家吃,现在是为了增加收入,下一步,我们还将发挥传统优势,继续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拉长红薯加工的产业链条,让土地的产出效益更高,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说起今后的打算,陈大林更多的是一分责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