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日前,该县殪虎桥乡瓦房村六、七十户低保户被强迫购买二百多元的手机,而该乡人均年收入不足两千元。该村党委书记说,“要求低保户必须买手机,是为了宣传政策,传播惠民信息,帮助贫困户脱贫,顺便还能提高他们的智力。”(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如今,低保制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惠及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活底层人群的同时,也屡现丑闻。
事件中,除了强迫低保户买手机外,尚有地方长官强迫低保户买山羊、买彩票,出劳动力盖房子等。无论出钱或出力,低保户的低保待遇总是要“被”分一杯羹的。
关于低保户能不能穿名牌、吃大餐、养宠物等争论亦不绝于耳。有济南、重庆、海南等地,更有明文规定:即使居民符合享受低保标准,若有赌博、吸毒、嫖娼、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违法行为也不能享受低保待遇。
事实上,低保制度的作用也因此变了味儿。一些相关部门无视公民应得的权利,将低保视为对公民的一种施舍。当前,享受低保制度还需要附加诸多条件。它不但剥夺了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人群的低保权利,甚至还附加了强制性劳动条款等,严重侵犯了困难群体的尊严和自由。而强迫低保户购买手机,只是冰山一角。
国家本该对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负有义务和责任。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高立法层面对此还在犹豫不决,《社会保障法》迟迟难产。而舆论对于“低保受限”的批判愈演愈烈,公众对于完善顶层设计充满期待。
诚然,领导干部想让村民提高智力。然而,百姓的“智力”的确在提高,不然,强迫买手机事件也不会“声名远播”。而随着公众“智力”的提高,官员们的“智力”也要跟得上时代的节拍,至少要明白公民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绝非是赐予乞讨者的施舍,若继续“愚昧”或者“装傻”下去,后果就要自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