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有三关,西关最小,不足百户人家,沿西门大道而建,左右皆水,水丰草茂,杨柳依依,遥想当年,落日夕照之际,波光粼粼、鸟鸣鸭戏、草庵酒旗摇曳,城楼金戈肃穆,一派古城田园风光,无怪那些失意官场的士大夫动辄便要隐居归田,能有如此之乡便是皇帝不做又有何憾?西门大道向西是一条宽阔的车道,经原上诸村(韩原、朱原等)直指古怀城,古怀城为覃怀重镇,其光芒万丈的历史出现在东汉时期,是时,光武帝刘秀把这里定为陪都,并在此筑行宫,称为怀宫,他一生多次驾临怀城,在此行社稷祭拜大礼,并亲自扶犁劝耕。东汉历代帝王也多次驾临巡视、扶犁、住跸。
南关稍大,约百户之多。与西门相同也是沿出城大道两侧而建,东侧一片汪洋,西南城河蜿蜒,向南一条大道,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水乡泽国,南行约一里是护城大堤,沿堤也住有几十户人家,居民少数经商,部分农耕,部分渔猎,也有些许大户人家靠放贷、收租、读书、玩文化过活,邢氏是这里的望族。
东关最大,约四五百户人家,有十二条街道,它是这个小城的经济文化中心,文化古迹众多,商贾全部集中在这里,东关夹在城与沁河之间,天然形成怀抱之势,一条主道连接在东门与沁河大桥之间,沿街商贾和书香门第联首比肩,栉比鳞次的琼楼玉宇、高门大户。史、王、宋、何、赵是东关的大户和书香商贾门第,他们历代拥有这里的绝对财富和文化。出东门向北是著名的十二街,这条街道左手是护城河和河边的泽地,右手是一家家商楼酒肆,赵氏数代经营的“南酒酱园”、“山珍海味”占据了大半条街道,久负盛名,其家产酱、酒、香菜、调味品经沁、黄两河远销济南、徐州、汴梁等地,声名远播。赵氏祖籍是山西的赵城县,洪武初移民到城西之王顺,后其族中某支系出了一任小官,便迁入东关,后人开始读书经商。这条街尽头便是火神庙和崔府君庙,庙后有梨园数百亩,直至城墙与河堤连接处,称小北顶。梨园每到花季,锦团花簇,蜂绕蝶狂。有诗记之 :
一夜东风万树花,北城向暖得阳华。
春雨湿衣听深巷,行人频来问酒家。
冉冉悬壶催瘦驴,声声布谷劝停马。
白雪十里疑天山,虹桥百尺横河滩。
就在赵府院后,坐北向南建有“法音寺”,规模宏大,大殿可容500余众,自此向南至山门十里之遥,香火鼎盛时常驻僧人达1000余众。寺左有书院,名“致用精舍”是这里的唯一一座传播儒学的官办学府。由时任河北道台的陈宝箴创办,名士邓保之、王少台曾先后在这里讲学。东关堤围外是沁河码头,这里是这个城市的对外交通要道,码头常年繁忙,帆樯一望无际,上联山西上党,下接济南诸府,中达徐州、汴梁,官船民船汇集于此,所以有许多贫民以行船为生,码头上自然有了许多商贾酒肆、馆舍茶楼,也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山货竹货,衣物瓜果,俨然形成黄河(下据黄河不足30里)边上的一个融通南北西东的货物交流集散地。
由于家乡地处覃怀腹地,汴洛京畿之所,因此地杰人灵,汉末之司马懿家族,先为曹魏重臣,后建两晋朝廷。竹林七贤之山涛、向秀,唐之大文豪李商隐、韩愈。宋代臭名昭著之万俟卨,元代著名学者、政治家许衡,明清之际则有何塘、朱载育、李堂阶等享誉中华的历史名人。而在我的县属则有汉相蔡茂、竹林七贤之向秀、山涛,明镇国将军李瑛,其子大名公主驸马、左副将军李坚。嘉靖朝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翰林院学士、太常卿、工、户、礼三部右侍郎何塘。清代著名书法家、太常寺、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毛树棠,其子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都察院左御史兼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总理各国衙门大臣上行走、兵部尚书毛昶熙。清末民初则有民族资本家鲁连成,鲁公于1914年在英国购买纱锭2880枚,两台160马力蒸汽引擎发动机,建立成兴纱厂。1928年,纱厂扩大至6480枚纱锭,又在山西创办“大益成纱厂”、西安创办“自成纱厂”。1934年,鲁公辞世,民国政府军政要员林森、于右任、孙科、冯玉祥、张玉本、程潜、潘重超、张群等21人送来挽联和亲笔题字,章炳麟先生为之撰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