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的时候,春节人们最常用的问候方式是写信。记得邻居家老太太,每年春节,都要买好信封和信纸,拄着拐杖来到我家,让我帮她写一封家信,问候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老人家虽然认不得字,两眼却定定地看着我的手。她说一句,我写一句,一直到她去世为止。
上世纪80年代时兴送挂历。一时间,卖寄挂历成了书店、邮局的重要业务之一。每到岁末年初,亲友熟人之间好像不送份挂历,就没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各单位开表彰会、总结会、团拜会,结束时都少不了给大家送份挂历。单位间互访,送挂历也成了一个议程。起初,挂历的画幅不大,用纸也一般般。随着挂历热的升温,挂历的画幅便膨胀起来,由八开至四开至对开直至全开;材质、印刷也愈益讲究,由铜版纸到布纹纸到布料到丝绸,由平版到凸版到烫银到烫金;挂历的内容也由影视明星、美人照片、风景盆景、产品广告,升格为中外名家名画,其中宣纸仿真印制的名家国画,几近乱真。后来,人们住新房的越来越多,舍不得再在墙壁上钉钉子挂挂历,挂历风也就渐弱渐息了。
接下来是电话拜年。这跟电话的普及密切相连。以往的日子,电话只有邮局和单位才有,除非有特别紧急的事,人们一般是不大用电话的。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打电话成了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于是到了年关,特别是除夕夜每家的电话就都忙碌了,接电话打电话,铃声不断。
后来邮局发明有奖贺年卡,接着又发明有奖贺年封。这些东西可以传递人们的问候语,还给对方一个对号获奖的机会,吉祥喜庆。于是,贺年卡铺天盖地而来,一个人一年寄几十张几百张不算什么稀罕事。不过人们渐渐发现,收到的贺卡虽多,获奖的几率却很低。即使能获奖也大多是纪念奖,兑回钥匙扣或纪念邮票之类,人们寄贺卡的兴致也就渐渐索然了。前天我到一个邮局取包裹,邮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贺卡的品种很多,但寄贺卡的人却不及鼎盛时的十分之一。看来,贺卡热也即将成为历史。
跟贺卡同时热的是短信。如今,用短信表达自己的问候成了最大众化选择。由此,又衍生出编写短信的专业“杀手”,从他们手中出来的短信,温情、深情、煽情、搞笑、搞怪、时尚,什么样都有。人们发短信,连动脑子的工夫也给省了。于是,数亿条短信同样在空中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不过,短信还是自己写的好,哪怕只是一两句话,三五个字,也比那些你转过去我转过来的大路货有感情热度。不是出自内心的东西,俗,假,多了,就腻了。
随着电脑的普及,过年的问候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发个信息,写篇长信,做个影集,制份贺卡,送部电影,或者干脆来个音频视频,坐在桌前,点几下手指,什么都搞定。因此,利用电脑来问候拜年,大有盖过其他方式的势头。不过,无论电脑具有多么大的功能和魅力,它永远不可能完全取替其他的问候方式。寄贺卡、发短信、打电话甚至写书信,仍是不少人的选择。我就盼望着,过年的时候,如能收到一份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信,让我能够重温那份久违了的温暖,该是多么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