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务工的秦先生把他和父亲一年积攒的17600元现金塞在牛仔裤后兜里,不小心掉出。正好一阵风刮过,他的钱飞散开,几十秒内就被路人“捡拾”。秦先生当场只保住了3700元。此后,他又收到别人送回的2700元,但仍有11200元钱不见踪影。
从哄抢西瓜、哄抢葡萄,到抢捡农民工的血汗钱,当社会个体的内心缺少了一分“慎独”之情,眼里装满了金钱的时候,哄抢在他们看来或许算不上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不拿白不拿”的心理最终引发羊群效应。
农民工的血汗钱被哄抢,确实刺痛人心。善恶只在转念之间,或许很多哄抢者只是一时糊涂而盲从了带头者,但当时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发出一声正义的声音?近年来,哄抢财物事件频频发生。比如去年9月,兰州高速公路一辆大型货车发生侧翻,车上价值30余万元的葡萄遭人哄抢……风吹散了农民工兄弟的血汗钱,但不能吹散人们的良知。
在网络和微博上,人们对冷漠的路人和哄抢者给予了全面的抨击和谴责。上海媒体人宣克炅的微博说:“谁看到这位农民工兄弟的悲怆都会心酸,已经超过15位博友愿意资助现金帮他过年,甚至还有捡钱的人愿意通过我帮他还钱。”次日上午,微博打拐发起人薛蛮子的微博表示,已有300多人愿意捐助秦先生。陈光标在微博上更是表示愿意拿出重奖寻找视频的拍摄者。
好在事情出现了转机,庆幸这个社会还是好心人多。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让人不禁感叹,五味杂陈。对于那些伸手相助的好心人,自然要称赞;而对于那些哄抢他人钱财的人难道就只能口头谴责吗?非也。对于哄抢,一些人认为这只是道德问题,而没有意识到是法律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谴责和呼唤之外,法律不应失声。《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于每一个市民的行为,底线的抬升才能形成完整的高地。但是,文明毕竟是一种行为习惯,并无法律保障,最多只能加以道德谴责。对于在道德约束疲软无力,一些人的良知缺失的情况下,法律就不应沉默,而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用法律来净化当前这种贪心自私的社会风气,让更多人明白一时的“糊涂”可能就是触犯法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这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净化社会风气,文明和谐才能离我们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