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旅游热点城市三亚,近日再次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一条题为《三亚旅游悲惨遭遇》的视频显示,几名警务人员正在对几位游客动手,现场画面充满暴力和混乱。
2月13日,三亚市委宣传部、三亚市公安局向媒体公开了针对此事件的现场视频和最新调查结果。官方通报称,当事人翁志刚等因所驾保时捷轿车底盘被水泥块剐蹭而寻衅滋事,后又有妨碍公务行为。翁志刚等四人已被三亚市城郊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寻衅滋事、妨碍公务罪决定批准逮捕。
三亚市相关部门能够应网民反映的热点事件及时作出回应,并明确官方处置意见及依据,这本身已是进步。
而对比网上流传的两段视频,不难看出均有刻意剪裁的痕迹。如果两段视频为真,则当事人疑似剪去了他们挑衅、袭警的关键一段,官方公布的视频则疑似剪去了后面的警员打人一节。我们甚至也很难就此判断,这两段视频就是事件的全部真相。
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促成真相的发现。在政府信息公开还不尽如人意的当下,来自网络舆论场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暗箱操作”的执法环境。
不过,围观促进个案公正固可期待,却未必总如围观者愿。基于经济人假设,任何单方的信息披露,均会作有利于己方的“议题设置”。如果没有回应甚至是交叉辩论和举证,结论的偏颇就难以避免。一起执法纠纷,被网友贴上的标签至少包括了“恶警”、“保时捷”、“东北人”等,而“三亚”更是成了网友妖魔化的对象。
其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多于本地人的“陌生人社会”,文化冲突和地域冲突自然格外集中。近年来,三亚甚至被戏称为“东北省三亚市”。它特殊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更多依靠作为他律的法治。公布更多视频和批捕信息,是舆情应对的必要一步。解释涉案当事人已被控制之后,警方人员为何仍有暴力举动?涉案当事人应当依法得到严惩,警方暴力也应当有一个可以服众的处理。
对网民而言,围观应谨防偏听偏信。回归客观理性中立的立场,才能避免在围观中乱贴“标签”而造成地域歧视的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