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崭新的轮椅,软和的棉被,还有大米、食用油、现金,以爬代步的重度肢残人刘小飞瞅着眼前这些不认识的人和近乎奢侈的物品,怔了片刻之后,眼眶盈满泪水。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紧邻黄河大堤的武陟县詹店镇李庄村,看到了到这一陌生人“走亲戚”的场景。
刘小飞出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今年已66岁。母亲在生下他后第七天就被日军抓走,父亲带着他东奔西跑,因此他的脊髓灰质炎病耽误治疗,以致落下终身残疾,只能爬着挪动身体。
因为重度残疾,刘小飞至今没有婚配,也没有住房。记者跟随我市残联肢残人协会主席、市政协委员贾小双一行来到他的住处时,看到他的“家”竟然是废弃的猪舍,窗户上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遮挡着。
虽然非亲非故,甚至都没见过面,但了解到在黄河岸边偏远农村还有一位身体严重残疾、生活极度困难的肢残人后,贾小双坐不住了,他顾不上招待自己的亲戚,在大年初三就前去看望这位肢残人。来的路上,他自费买了两袋大米和一桶食用油。
“你的情况我才知道,我来晚了,对不住呀老哥!”贾小双看到刘小飞的处境,两眼有些发红。“我这个肢残人协会主席当得不合格,还有这么困难的肢残人竟然还不知道。”贾小双自责地说。
“你屋里连个火都没生,过年咋做饭呀?”贾小双问。“街坊邻居给我送了些吃的,吃时我用电磁炉热热。”刘小飞说。
“他平日早上不吃饭,中午和晚上要么是谁上街时给他捎点方便面或馒头,要么给他送碗饭。”街坊邻居们说,“老刘为人好,平日给大家修理自行车都不要钱,大家平日也都帮着他些。”
与贾小双同来的还有我市“爱心车队”队长高友、热心市民张祥育等人。高友也是肢残人,这天他推掉了自家串亲戚的事儿,坚持开车来走这门“亲戚”。他和张祥育把400元的现金塞到刘小飞的手里,说以后会经常过来看他。
“我也是肢残人,肢残人协会就是肢体残疾人的大家庭,刘小飞就是家兄,他的困难咱们大家一起帮。”贾小双说。记者了解到,春节前他已自费购买慰问品看望了5位家庭困难的肢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