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丰舒潍 本报通讯员 李鹏飞
近年来,温县产业集聚区以建设全省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和制革制鞋生产基地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突出开放招商,以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快科学发展步伐,被评为全省最具投资吸引力产业集聚区之一。2012年,温县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税收收入与2011年相比,增幅分别是58.1%、48.3%;固定资产投资、年末从业人数、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2011年相比,增幅分别是61%、53.2%、75.3%,均居焦作市前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靠规划引领。温县先后完成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等,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构建了七横二十纵的大规划格局,实现产业集聚区与新城区、老城区、陈家沟景区的互联互动,融合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承载力和吸引力。不久的将来,一个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实力雄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滨河新区,将屹立于古温大地。
靠优惠政策。一是温县政府实行重奖政策,对成功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先支付5万元至10万元招商经费,项目投产后,按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10%20%连奖5年;乡镇引进生产性项目入驻集聚区的,税收按县乡2∶8分成,有效调动了全县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二是县政府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上生产性项目,项目业主缴纳的土地出让金,除上缴和用于农民安置及其他必要的费用外,剩余部分奖励企业;项目投产后所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第一二年100%、第三年至第五年50%奖励企业;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有效吸引了广大投资者。
靠优良环境。产业集聚区设立以来,累计投入16亿元,先后实施了道路、供电、供气、供排水、绿化、亮化、广播通信、公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道路上,建成了“三横八纵”的棋盘式路网,区内任何位置的企业均能方便出行;电力上,建成了2座3.5万伏变电站,形成了双电源双回路的供电格局,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的用电需求与安全;供气上,引进四川天然气公司,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集聚区内天然气管网的全覆盖,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的用气需求;产城互动上,开通了连接城市生活区和工业生产区的公交车,实现了新、老城区与产业区的相互融合,实现了文化区与产业区的互联互通。
靠优质服务。一是实行县领导项目分包责任制,每个项目明确一名县级党政领导,从项目引进到建成投产全程跟踪服务,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二是实行县长办公会议制度,每周一下午在产业集聚区召开县长办公会,专题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会议开到一线、工作落实到一线、问题解决到一线”。三是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工商、税务、环保、国土、住建等部门均已入驻产业集聚区,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和“精细化”服务,全面推行项目证照代办制,全程为企业代办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竣工验收直至投产全过程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企业与职能部门的“零接触”。四是搭建融资担保平台,利用温县兴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财源、芳草等担保公司,为企业开展融资工作,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有效缓解了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
贴心的服务,是对企业快速发展最强劲的支持。温县怀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康明轩曾感慨地说:“入驻前贴心服务,入驻后跟踪服务。资金难,有资金管理中心,找到了融资担保平台;发展难,有院士工作站,开启了产品创新之源;环境保护难,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确保了循环经济发展。可以说,温县为我们大大提升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支撑能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助推温县产业集聚区产生“洼地效应”,众多企业纷纷来此落户。2012年,温县产业集聚区共实施工业项目96个,总投资142.8亿元,已完成投资68亿元。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个,5亿元至10亿元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个,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或5亿元以上项目3个。
如今,走在温县产业集聚区这片热土上,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我们有理由相信,温县的工业必将成为中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逐步从振兴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