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栾松巍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于统一管理和群众监督,以遏制“公车私用”现象。此建议引发热议:挂“红牌”能否管住“车轮腐败”? (据《人民日报》)
目前,公车除了挂军牌、白牌,还有蓝牌。蓝牌公车和私家车一样,走到路上,像鱼入水中,谁也看不出来。如果公车私用,那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爱咋用咋用。这种“车轮腐败”很安全。相比之下,公众监督出来的“车轮腐败”基本上都是带有明显标志的车辆,有图有真相,逃也逃不掉。即便如此,曝光之后,也都是罚酒三杯,私用跟公用没啥区别。对此,监督“公车私用”7年多的广州市民区少坤体会很深。他说,每次监督之后,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通告批评、停职检查,或让当事人补缴使用费。
看得出来,即便公车上了红牌,又能怎么样?据报道,为了躲避外部监督,一些地方政府的应对办法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最普遍的就是采用“障眼法”,一辆公车配备多套车牌,参加公务活动用“领导牌照”,私用时改挂普通车牌。这样一来,群众的监督就变得更加无力。新交规严厉,但必须承认,在公车面前是不会“车车平等”的。前些年,“0”牌车就有红牌的功用,瞥一眼,都知道那是公车,结果,“0”牌车行驶在街上,交警都是礼让三分。“0”牌车成为特权车的例子,很有可能也是红牌车的不归路。
公车因为失去监督而腐败,有目共睹。公车每年造成的浪费是个天文数字,令人心疼。公车改革,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然而,当下有一种公车改革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伪改革,那就是“卖公车领车补”。2009年杭州市规定市局级以下领导取消专车,实行货币补贴。随后,温州效仿,且货币补贴高于杭州。但因为比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的车补低,就被默许成为车改模式被各地借鉴。一些地方学精了,偷偷车改,偷偷卖车,偷偷发补助,而且比杭州还要早好几年。若不信,晒晒看,全国偷着乐的地方不在少数。
公车改革,没有监督,自己改自己,只能是“公车贱卖,车补贼肥”。一些地方,又是钱补又是油补,加起来比工资还多。我不知道,这笔钱在财政预算支出里面是以啥名目走账的,“职务消费”还是“公车补助”?这种支出的合法性在哪里?符合《预算法》的哪一条哪一款?
在公众眼里,官民出行就是如此不可理喻,一个是公款出行,一个是自费奔走。同样是到单位上班,是官,就可以烧公家的油;是民,就得烧自己的钱了。虽然车改后公车变成了私车,可是烧的油还是公家的,没人可惜。所以,这些人不怕车速慢,不怕堵车,更不怕雾霾。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地方的伪车改只能让雾霾更加严重,让环境更加糟糕。
所以,治理愈演愈烈的“车轮腐败”,必须真改革,杜绝伪改革,叫停集体分肥式的车改,设置政策“高压线”,以“公车私用”为界限,违者,一律“格杀勿论”。唯此,才能奏效。当然,私用不私用,不仅要内部监督,还要引入外部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和网络监督等,发现蛛丝马迹,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