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笠
众所周知,我市作为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依靠煤炭这一能源工业辉煌了几十年,也“黑色”了很长时间。
近年来,我市积极主动转变思想观念,依靠地理优势,依托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大力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曾经为焦作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能源工业,也在希望中前行。
说起焦作能源工业,河南煤化焦煤集团公司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我市的老牌煤炭重点企业,2012年,焦煤集团煤炭产量1785万吨,营业收入216亿元、利税35亿元,利润6亿元。与此同时,焦煤集团还在发展水泥、化工、新能源等产业以外,积极争取上级煤矿安全改造资金支持,加强煤矿安全建设和技术改造,提高煤炭安全生产和机械化采掘水平,并重点推进新河年产60万吨煤矿项目建设,争取早日投产。
为推动我市能源工业迈上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谋划和建设重大项目,加大能源项目前期手续推进力度,力促我市能源工业转型升级。
俗话说,发展经济,电力是先行。焦作的腾飞离不开煤炭,也同样离不开电力。而说到电力,又不能不提到一个让焦作人耳熟能详的名字——焦作电厂。建于1919年的焦作电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发电厂之一,也是河南省最早的发电厂。但随着水电的迅速发展,体制相对滞后的火电企业在改革中逐步关停,而总投资51.98亿元的国网能源焦作电厂2×660MW机组建设项目无疑为“电力兴焦”带来了喜讯。新建成的机组将替代焦作电厂原4×220MW机组,节能减排成效十分明显,也形成了电厂项目谋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使电力产业走上了系统化、规模化的道路。
以火电传统能源为主的国网能源焦作电厂一路走来不易,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焦作丹河电厂也正在从逆境走出。
1998年,丹河电厂经过改制成为我省一家中外合资发电企业。近年来,丹河电厂按照国家电站建设“上大压小”的鼓励政策,关停丹河电厂小火电机组,异地扩建丹河电厂2×60万千瓦机组工程,这将为加快我市电力基地建设,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提供很大支持。
毋庸置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火力发电的产电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截至目前,我市现有的20家发电企业,机组38台,装机容量161万千瓦。2011年,全市共发电79.3亿千瓦时,同期全市工业用电量却为176.96亿千瓦时。
静思其过,动则求变。下一步,我市要改变濒临枯竭的煤炭储备量,以及单一的火电发电格局,就必须要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风电,使能源结构多元化,发电方式多样化。同时,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秸秆和城市垃圾等生物质能发电,最终形成电力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我市虽在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全省、全国相比,我市靠能源、资源的大量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片面追求经济扩张、资源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为此,我市进行的一系列加快电力结构调整的举措,也不失为快速解决现阶段发展的良方:提高燃煤发电机组科技含量,建设节能减排、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使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成为新一代主力机组;“上大压小”,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都可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转型升级。
鉴于我市目前的经济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优化和调整能源工业结构则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在我市绿色旅游城市强进势头的带领下,我市各行各业也都在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在此背景下,我市能源工业的重点工作将着重在加大四大电厂项目的协调推进和加强煤炭矿井技改工作上。继续推进龙源电厂2×600MW机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焦作东区2×300MW热电机组项目;积极做好焦作电厂2×660MW机组环保迁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获得国家能源局的核准;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0MW机组项目。继续推进新河矿井年产60万吨煤炭项目建设,并积极争取上级煤矿安全改造资金支持,加强煤矿安全建设和技术改造,提高煤炭安全生产和机械化采掘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能源企业19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7家,初步形成了风电设备及其配套、核电配套、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池及电动车、LED、生物质能等产业集聚态势,共同推动着全市能源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