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成千上万,群发上百条短信拜年,家庭聚会不忘玩手机……21日文化部主办的“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对节日中出现的这些新现象进行了一番讨论,很多观点引人深思。
“年”被科技成果“绑架”了
提到春节期间全国短信发送达到300多亿条,民俗专家刘魁立说:“群发的时候,你平均给每一个人的情感有多少?”
刘魁立认为,我们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享受了它给我们的恩惠,但同时科技的成果也绑架了这个时代,绑架了我们的“年”。在被绑架的过程中,我们还觉得很好、觉得离开它已经不行了,这是一种虚假的需求。
警惕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断裂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担心的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乡土文化和草根文化。城镇化进程中,被城镇化浪潮裹挟着的这批人,出现着和自己乡土文化的断裂。”
田青提到了电视里经常出现的“大衣哥”“草帽姐”等已经城镇化的新明星:“如果碰到他们我会问,你老家的民歌你会不会,当地的地方戏会不会?我相信他们会唱也唱不好。”
田青提醒,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和传统文化的断裂,要设法保留或者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文化环境里有生存之地。“不能让现在城市的这种统一的文化成为唯一的文化……要更多注意历史、注意记忆、注意感情的东西。”
失去信仰,这个节日就名存实亡
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觉得过年、过传统节日味道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认为,探究这些抱怨声的背后会发现,是传统节日被过度物化了。这种物化表现在每到传统节日商家的打折促销、礼品的过度包装、奢华的餐饮消费,还有红包的水涨船高。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过节没有享受到欢愉,而是患了恐惧症,明年不知道怎么过这个节。
节日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认为是仪式,节日是一种典型的仪式文化。以春节为例,怎么过是有一套严格的仪式的。除夕夜要敬神,要祭祖,要吃年夜饭,要拜年、给压岁钱守岁;大年初一要迎喜神,初二回娘家拜年走亲访友,初五以后闹社火,闹到正月十五。每年都是如此,但每年大家都不觉得它陈旧,都觉得很新鲜。没有仪式就没有节日。现在很多节日徒有虚名,光剩下吃了。
“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陶立璠说,“所以在节日文化里要讲信仰,失去信仰,这个节日就名存实亡。”
新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