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科技·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最奇异的新物种
明星剧照进课本引争议
失去了文化信仰 节日就名存实亡
中华艺术宫成热点
童话世界的创意家具
发展文化旅游业关键在文化提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失去了文化信仰 节日就名存实亡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压岁钱成千上万,群发上百条短信拜年,家庭聚会不忘玩手机……21日文化部主办的“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对节日中出现的这些新现象进行了一番讨论,很多观点引人深思。

  “年”被科技成果“绑架”了

  提到春节期间全国短信发送达到300多亿条,民俗专家刘魁立说:“群发的时候,你平均给每一个人的情感有多少?”

  刘魁立认为,我们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享受了它给我们的恩惠,但同时科技的成果也绑架了这个时代,绑架了我们的“年”。在被绑架的过程中,我们还觉得很好、觉得离开它已经不行了,这是一种虚假的需求。

  警惕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断裂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担心的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乡土文化和草根文化。城镇化进程中,被城镇化浪潮裹挟着的这批人,出现着和自己乡土文化的断裂。”

  田青提到了电视里经常出现的“大衣哥”“草帽姐”等已经城镇化的新明星:“如果碰到他们我会问,你老家的民歌你会不会,当地的地方戏会不会?我相信他们会唱也唱不好。”

  田青提醒,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和传统文化的断裂,要设法保留或者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文化环境里有生存之地。“不能让现在城市的这种统一的文化成为唯一的文化……要更多注意历史、注意记忆、注意感情的东西。”

  失去信仰,这个节日就名存实亡

  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觉得过年、过传统节日味道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认为,探究这些抱怨声的背后会发现,是传统节日被过度物化了。这种物化表现在每到传统节日商家的打折促销、礼品的过度包装、奢华的餐饮消费,还有红包的水涨船高。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过节没有享受到欢愉,而是患了恐惧症,明年不知道怎么过这个节。

  节日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认为是仪式,节日是一种典型的仪式文化。以春节为例,怎么过是有一套严格的仪式的。除夕夜要敬神,要祭祖,要吃年夜饭,要拜年、给压岁钱守岁;大年初一要迎喜神,初二回娘家拜年走亲访友,初五以后闹社火,闹到正月十五。每年都是如此,但每年大家都不觉得它陈旧,都觉得很新鲜。没有仪式就没有节日。现在很多节日徒有虚名,光剩下吃了。 

  “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陶立璠说,“所以在节日文化里要讲信仰,失去信仰,这个节日就名存实亡。”

  新 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