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集团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的朋友如是感慨:“每年都会有刚来一两年的年轻人选择跳槽,企业人才梯队无法形成,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总显得青黄不接、捉襟见肘。”
其实,朋友的烦恼绝非个案。抛开企业薪资待遇、文化认同等因素,今天员工的频繁跳槽,与人才的自由流动已成常态有关,并受整个社会就业的系统影响。但无论如何,这种现象还是令人深思。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恰如谚语所言,世上看起来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够做好的却少。在NBA的世界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若想在竞争激烈的NBA立足,得到上场打比赛的机会,必须要有一到两个拿手绝活,要么三分球投得准,要么是防守比较强悍,要么是突破能力强,要么是篮板球抢得好。总之,必须要有一到两个拿手绝活,才有机会上场打比赛。相反,什么都会的,但什么都不突出的,没有什么特色的球员,只能把冷板凳坐穿。
不惟个人如此,企业亦是这样!
企业制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必须要接受市场来检验。在此要求下,企业纷纷转变思路,纷纷以市场为导向,然后主动去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研发产品、安排生产。
企业如是选择,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企业一味丰富产品线,难免会走出这样的发展路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一路发展下来。回头一看,企业产品已经几十个乃至数百个,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产品,也没有一个独挑大梁的拳头产品,犹如群龙无首。
而反观每个能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的企业,则必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企业,它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所掌握的客观资源也是有限的。要把有限变成无限,只能是在自己的优势方面做文章,理顺机构,强化管理,分清主次,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努力打造一到两个拳头产品,方能在细分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曾总结认为,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万科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在中国经济从粗放走向集约的历史过程中,自觉地完成了从多元化到专业化的战略调整。
当然,在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之后,企业应乘胜追击,顺势而上,延展“点上突破”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向具有同类功能内涵的产品延展,形成同一系列产品群,在提升品牌内涵的基础上形成一条产品线,提高产品扩张力。
在此方面,我市企业鑫诚集团可为样本:鑫诚集团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耐火材料产品生产线,产品品种包括黏土类、高铝类、不定型类及轻质类等十余个系列数千种规格型号,具有承接整套焙烧炉、焦化炉所需特种黏土砖、轻质砖、散装料、硅砖、高铝耐火砖等耐火材料合同的能力。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如果广泛涉足,难免容易蜻蜓点水,而把一件事做透,才是成功秘诀。事实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