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更是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攻坚之年。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我市各地积极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开拓了新领域,展现了新气象,创造了新业绩,达到了新境界。自今日起,本报特别推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探路》系列特稿,敬请关注。
本报通讯员 邱明媚
在沁阳,县级领导对社会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这类“密电码”早已不是新鲜事,沁阳市民张婷婷知道这些号码但从来不认为自己用得上,直到前几天,她丢失新买的苹果牌手机后,不仅拨通了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的电话进行求助,还惊喜地找回了手机。
“正如那句话所说:‘人民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人民心中就有多重。’所以,我们的作风必须务实,不论是服务群众还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看领导方式的转变。”魏新洪说。
沁阳去年的发展,也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释。2012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7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完成18.9亿元,增长5.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亿元、增长6.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亿元、增长12.1%,呈现出逆势求进、稳步前行的好态势。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就是我们在复杂形势考验下,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准则。”沁阳市委副书记毛文明说。
重在持续。沁阳经济已多年高位运行、高速增长,保持这一好态势是执政团队的首要职责。
当前,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四的沁阳,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8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7000美元。归结沁阳的发展,该市一直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上探索前进。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正确的路子不动摇,有效的措施坚持用。“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项战略提出于2009年,至今仍在该市发挥作用。
2012年,沁阳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26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136亿元。
通过”招行引资“等方式,沁阳吸引16家市外金融单位、50家分支机构前来开展业务。去年,该市实现融资104亿元,推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也实现了实质性进展:2家企业向国家证监会递交上市申报材料,还有5家企业被确定为焦作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不断注入新活力。2012年,该市用了11个月时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经完成12.13亿元,这是继2011年度之后该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再次突破12亿元大关。
“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不仅要继续推行,还要与时俱进地用活、用好。”毛文明说。
在沁阳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上,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该市及时提出了建设富裕沁阳、文化沁阳、美丽沁阳、和谐沁阳的奋斗目标,向着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目标坚定迈进。
重在提升。如何让“块头大、个头高”的企业提质增效?如何让初具规模的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这是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县域经济面临的大考。
“想要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要对外抓开放招商,对内抓好产业集聚区、沁南新区、新型农村社区和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四区’建设。”魏新洪思路清晰。
沁阳绘制产业链图谱,编制产业招商路线图,明确了产业招商区域和招商方向,并组建招商小分队,进一步提高招商的成功率。
2012年,该市共有招商引资项目163个,总投资200亿元,实际到位焦作市外资金119.5亿元,增长26.4%;实际利用外资8688万美元。
产业集聚区是区域经济的主力军。今年,沁阳抓住省政府“适时调整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的机遇,加快整合沁北、沁南两区,沁阳市产业集聚区“一区两园”规划调整方案在全省首家获批。
该市陆续投入45亿元建设产业集聚区。沁阳产业集聚区形成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光电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加上沁北现代煤化工、沁南动力储能电池等九大产业园区,构建了“一区两园、北大南高”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目前,沁阳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总数由452家发展到500余家,从业人员由4.3万人增至5.2万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4亿元,增长27%;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02亿元,增长21.6%;实现税收4.5亿元。
沁阳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城市发展蓝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确保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随着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仅“八路”、体育中心等工程就投入20亿元,随着沁南总部经济大厦等项目的推进,城市的承载力不断增强。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沁阳按照“全域沁阳、深度融合、共建共享、持续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进,目前已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1个,规划面积21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6.3亿元,已完成投资6.6亿元。
文化旅游园区建设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完善配套设施,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神农山旅游园区正在成为一个规划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基础设施齐全、旅游管理高效的旅游目的地。
沁阳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一番”的目标,也作出测算,到2016年可以实现“两个翻一番”,比中央确定的翻番目标提前4年。
重在统筹。“新型城镇化协调三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城乡发展,所以,作为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沁阳要把以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好。”魏新洪如是说。
沁阳市规划了一个4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6个中心社区镇、15个以上较大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将构筑起以城区为中心、以中心社区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该市利用占补平衡、指标漂移政策,利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级差效益,将其中获得的土地纯收益用于农村社区建设。
而瑞源公司、丰庆村镇地产等投融资平台也脱颖而出,成了撬动社会资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有效力量。
同时,该市在房屋征收补偿、房屋产权、财政投入、涉农资金整合、土地增减挂钩、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实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在协调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上的作用已然显现。
该市社区建设节约的土地有偿调剂到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及城镇集中使用,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和千亿产业集聚区,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实现农民“居住新社区、就业家门口”,目前已有16.4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该市推广“农民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合作社总数达39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4家,省级优秀农机合作社3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7.7万亩,总面积达14.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0.6%。
重在为民。就业是民生基石。沁阳市星罗棋布的工业企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等成了城乡居民就业的广阔平台。2012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5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0元,增长12.2%,均创历史新高。
该市实现了以城乡低保、城乡医保、养老保险等为主的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通过综合医改,群众就医费用平均下降20%。
对于困难群体的救助,该市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城镇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孤儿养育等标准,探索建立了白血症、尿毒症等特困群众每月300元定期救助制度……沁阳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都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
该市从2012年第四季度起,将高龄补贴的发放范围从95岁扩大到80岁以上,这意味着在此事项上该市每年要多支出400多万元。该市的理念是:有限的资金只有用在促发展、保民生上才算发挥最佳效益。
不必波澜壮阔,却已润物无声,不呼隆、不折腾,出实招、重实效,务实发展的沁阳健步走在焦作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