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杨晓峰、崔红星) 去年以来,修武县医改涌立潮头,走在全国前列。而作为修武医改排头兵的修武县中医院,已经在全国卫生界声名远播,先后接待60多批次省、市、县考察团,其中省委书记卢展工、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省政府副省长王铁、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市委书记路国贤、市长孙立坤都前来考察调研医改和卫生工作。
该院的前身,是1935年位于修武县老城大街的大德生药店,这家老字号中医门诊在老百姓心中威望颇高,1983年经改制成现在的医院。起初,由于就医环境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少等多种原因叠加,一度经营陷入困境。该院院长助理、门诊主任医师张国胜回忆起那段日子这样描述:“医院效益比家庭诊所还要差,我科班出身月工资平均才100多元。由于待遇低,很多职工兼职或转行做别的,我也不例外。”
“2007年,我去英国当医生。在那两年时间里,我算开了眼界,医技得到了提高,还当上中医传播的使者。中医是块宝,国外受热捧,穷人往往看不起中医,中上等收入的人才看得起。现在好多了,国内也越来越热!”张国胜。
2008年5月,王克敏临危受命,担任修武县中医院院长。他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多方争取资金,使得半拉子的中医院大楼工程顺利得以竣工。在他的带领下,全院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内强素质,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室功能,打造重点专科,还加大宣传力度,外树中医国粹形象。
2011年9月,修武作为全国县级医疗改革试点,率先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先住院后结算”等一系列改革,修武县中医院漂亮地完成了规定动作。
“以前,患者看病就诊要拿着诊断费、治疗费、处方费三张收据条。现在简化流程了,一张处方搞定!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后,我们医院平均每月让利老百姓4万元,虽然医院的利润少了,但是医改让老百姓底气足、看得起病,医院的患者多了起来!”在悬挂着“勤事歧黄 弘扬国粹”几个大字的办公室里,王克敏激动地说,“我们也沾了医改政策的光,医院效益越来越好,年综合收入翻番,门诊患者增长120%,住院患者增长200%。”
去年以来,该院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更新了大型医疗设备,建设了省市重点专科,床位达到了100张,人才结构也得到改善,卫生技术人员在60%以上。政策优、环境好,硬件上刚刚迈出了一小步,修武县中医院这支“凤凰”如何再实现浴火重生呢?
“把脉患者心理、善解人意和把病人当亲人”是如今修武县中医院医生们看病秉承的三大法宝。
“俺这条腿疼了三天,连路都走不成,来的时候是被抬着来的!自从针灸之后,俺能下床走路了。”一位正在做康复理疗的老大妈毫不避讳,“俺不是做广告的!这位医生说话和气,跟自家兄弟一样。”
此外,该院还推广了患者回访制度。在张国胜的办公桌上,放有病历本、病情本和电话本三个本,其中病情本主要是为了他做医学研究,积累病情一手资料;电话本则为了方便沟通,及时了解治疗情况。今年过春节,他给每位患者除了拜年之外,还仔细询问病情治愈情况。
为了让中医院真正姓“中” ,王克敏描绘修武县中医院的未来蓝图:建设容纳300张床位的病房大楼、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流动康复进家庭服务、开设老年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