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今日沁阳/政 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人民医院免费为
参合农民鉴定慢性病
丈夫活着家就在
游人如织
桃花“俏”
我市警方积极维护景区治安
崇义镇“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
措施给力效果好
图片新闻
为“隔夜响”扫扫黄
3·15维权日,你维权了吗?
我的照片登报了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3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隔夜响”扫扫黄
□叟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在沁阳,若是谁家老人去世了,出殡前的晚上,孝子贤孙们在自家门口搭个台子,请来唢呐班,吹吹唱唱直到半夜,而街坊四邻和附近村里的男女老少也都像赶集一样来这里听唱。这种习俗叫“隔夜响”,历史悠久,是怀府八县办丧事的重要礼仪。据考证显示,这种传统民俗自明代朱载堉开始传承至今。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的“隔夜响”在一些地方已经大大变了味儿。唢呐演奏成了摆设,庄重的祭奠主题也已被破坏。表演的节目中充斥着淫秽色彩,男女演员调情骂俏,丑态百出,让人瞠目结舌。

  据了解,目前在我市这种亵渎文明,毒害青少年的所谓“隔夜响”虽是个别现象,但也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如此“隔夜响”丝毫不避嫌,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逐渐成为一种公害,引起了群众极大的愤慨。

  谁来管管“隔夜响”?已成为众多市民的集体呼声。

  “隔夜响”融汇了沁阳唢呐艺术的精华,是我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隔夜响”染上黄色不是件小事,是有关部门该认真管一管的时候了。同时,传承保护这份遗产每个公民都有责任。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除倡导文明办丧外,不听,不看,不办总是可以做到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