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凤凰财经网记者就环保投入等问题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时,王毅谈到为了治理雾霾天气,可以主要以企业为对象征收环境保护税,“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将一部分税负转移给消费者,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老百姓不能总想着呼吸新鲜空气却不付出代价。”此论一出,遭到许多网友炮轰。
据报道,多位代表、委员对治理雾霾污染都发表了看法,比如钟南山代表谈到“现在可将治霾成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李书福委员在提案中明确提出,有必要在全国层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些都没有遭炮轰。王毅被反对,大概是因为他说企业可以将一部分环境保护税转移给老百姓,很多人一听说老百姓想呼吸新鲜空气要花钱,就不淡定了。其实,王毅说的只是一个客观情况。
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空气质量不太好是客观现实,前段时间多地出现PM2.5连续爆表即是明证。目前空气被污染的势头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已具稀缺性的新鲜空气必将更加稀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想活命可以有两个选择:对现有空气进行净化处理,这要花钱;或者免费呼吸危害自身健康的空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花钱呼吸新鲜空气比呼吸有毒空气更划算。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鲜空气已经具备成为商品的属性。去年,陈光标已经在大街上叫卖新鲜空气。当然,空气之特殊,在于没有人能离开它片刻,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支付能力,就剥夺他呼吸新鲜空气、健康存活的权利,因此更多人认为新鲜空气应该是由政府埋单的公共产品。但我们应该明白,不论是成为商品还是成为公共产品,从被污染的空气转化而来的新鲜空气,要完成这个转化都是有成本的,有成本就要有人来承担。
王毅代表提到的国家对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一方面可以为政府积累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市场经营,减少空气污染企业的数量或刺激企业改进生产方式,应该说是解决空气污染的一个好办法。但这项税收政策一旦施行,企业缴纳的环境保护税,必然有一部分要由一般消费者也就是老百姓分担——以通过花更高的价钱购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即便是流淌着道德血液的企业,一般而言也是要讲究利润的,企业老板不太可能独自负担新增加的税款。
很多人都认为提供新鲜空气是政府的责任,但没有进一步想到政府净化空气要花财政的钱,财政的钱从哪儿来?普通纳税人恐怕也跑不了。
所以,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已经不可避免要为呼吸新鲜空气额外花钱了,不管你是否愿意。真不花这钱也行,但为治病花的钱恐怕更多。我们之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意保护环境种下的恶果,现在到品味它的时候了。眼下我们要做的是深刻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是一条非常不划算的路子,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