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单位对非211高校的毕业生实行“一票否决”,将直接加剧以学历论能力的畸形用人观,并将导致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在就业市场被进一步放大的恶性循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因为本科就读的不是211高校,找工作屡屡碰壁。”近日,武汉大学校园BBS上的一则“吐槽帖”异常火爆,引来众多大学生热议。
发帖者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其在高考时发挥欠佳,考上了湖南当地一所二本院校。经过大学四年的刻苦学习,2008年她终于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而且还是硕博连读。然而,本科非211高校的教育背景使她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日前,某部属高校人事处解释,之所以要求本科必须是211高校的博士生,是因为优秀博士生太多。
其实,随着大学的疯狂扩招,学历歧视由来已久,而高端人力资源市场及紧俏岗位更是将211及985高校教育背景设为基本招聘门槛,剥夺了众多“输”在高考起跑线上的孩子的翻身机会,使他们面临着输掉整个人生的窘境。
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饱受争议。如今,第一学历不是211高校毕业的学子连面试机会都被剥夺,更失去了与名校学子同台竞争,展示他们综合素质的平台。以此类推,假如应聘者都是211高校毕业,理应往上追溯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育背景。
大城市的孩子有高考录取指标优势,城里的孩子有优良的教育资源优势,富裕阶层和官员们的孩子则有更多普通公众能想象到,或者想象不到的争夺教育资源优势的机会……不禁使人感叹:“寒门学子考上名校,实属落网之鱼。”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学者阿姆斯特朗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目标作出过这样的阐释:应努力寻求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商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和统一,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为单位和企业招聘、选拔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显然,过分抬高教育背景门槛,将直接加剧以学历论能力的畸形用人观,并将导致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在就业市场被进一步放大的恶性循环。
一个学历起点较低的学生,却能通过后天努力取得和高起点考生比肩的成绩,这不正反证了“草根学子”的优秀与勤奋吗?教育家熊丙奇认为,学历歧视主要在于现有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学历论英雄”;而这种有违就业公平的人才评价体系,还将导致“名校情结”愈演愈烈,并加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倾向,使教育及人才选拔模式更加单一、僵化。
笔者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博士生遭遇的就业尴尬势必将向全社会传达消极信号:动用各方力量,千方百计搭上211、985高校这趟“一劳永逸”的快车。在教育资源稀缺的今天,社会应该向更多的平民学子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就业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环节留下的短板。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