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倡议给年轻人让座,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表达了原本矛盾的两个群体之间的体谅、关心和理解。
从来都是提倡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但近日,郑州市20多位老人走上街头倡议给年轻人让座,引来社会关注。调查显示,大多数网友认为,无论让座与否,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怀和相互尊重最重要。(据《北京青年报》)
坐车给老年人让座,似乎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只要遇到老年人上车无座的情况,一般都会有好心人主动让座。但在现实中,也时有不给老年人让座的事件发生,其原因在于: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有些年轻人上下班时已经身心疲惫,无力让座;有些年轻人在集中精力考虑其他事情,根本没注意到老年人上车;还有些年轻人可能患病,身体虚弱,不能给老年人让座等。
其实,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只是道德问题,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然而,一些老年人却认为该行为是法定义务,导致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2010年,在石家庄公交车上,一位没有抢到座位的老年人竟然坐在穿短裙的女子大腿上,并在该女子让座后扇其耳光;去年,在广州地铁五号线车厢内,一名老年人与一名青年因争座大打出手……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让人无不摇头叹息。我们不禁要问:让座小事,怎么会变得如此复杂和暴力。
笔者认为,一座城市应该具有尊老爱幼,良性互动的社会秩序。日前,北京100多位老人向全市老年人发出倡议:晨练,咱不和年轻人抢公交,让出早晚交通高峰。倡议发出以后,社会舆论表达了由衷的赞叹。老年人倡议给年轻人让座,似乎更像是行为艺术,这么做并非作秀,而是表达了一种体谅、关心和理解。
还有一个现实情况,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常去公园或菜市场,路程短、站点少。而年轻人上下班乘坐公交车时间较长,工作一天也很辛苦,老年人应多多体谅。一位倡议给年轻人让座的老年人称,每次给年轻人让座,都会遭到对方强烈“反抗”,无论让座与否,老人和年轻人都应相互理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座,法律没有强制要求;不让座,也不能拿道德说事。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多一些体谅很重要。这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让我,我让你,这不正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