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何京辉 常彩云
一簇簇淡粉色的桃花绽放枝头,花丛中,蜜蜂穿梭,蝴蝶飞舞。这是记者日前在武陟县大虹桥乡韩原村温室大棚里看到的美景。
在这个桃花盛开的大棚里,果农杨永军正拿着小毛刷给桃花授粉。“五一前后桃子就能上市,到时候你们都来尝尝俺的油桃。”热情爽朗的杨永军言语间流露着喜悦和自豪。
今年45岁的杨永军是十里八乡响当当的人物,因为他是河南省最早在大棚里种植桃树的农民,更因为他执着追求的现代“桃花源”梦。
韩原村种植果树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杨永军是村里最早种植桃树的发起人之一。1990年,杨永军开始种植桃树,最初效益还不错,后来种桃的人越来越多,桃子价格随之跌了下来,于是他就在科学种桃上打起了主意。1998年,他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山东寿光市的果农在温室大棚里种植桃树,结的桃竟比大田桃早上市一个多月。这个消息一下子点醒了他。
“河南跟山东气候条件差不多,桃树在山东可以温室种植,在河南肯定也行。”有了这样的想法,杨永军随即前往寿光考察,并学习了施肥、剪枝、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技术。在那里,他还有幸结识了河南省果树研究所的留美博士王志强,王博士鼓励他大胆尝试,并承诺随时提供技术支持。
从山东回来,杨永军把自己的四亩桃田全部改造成“温室模式”。他的精心管理,加上王志强的技术指导,第一年,三个温室大棚的桃树全部获得了丰收。由于温室桃子上市早,温室鲜桃的价格竟是大田鲜桃的四倍,第一年,杨永军便在十里八乡出了名。
经过多年的摸索,如今杨永军的种桃技术已相当成熟。今年,他的20个温室大棚全部种上了“中油14”“中油15”“春蜜”等新品种,预计每个大棚每年可产桃1500公斤以上,净收入将的20万元。“每天都有人来俺棚里照相,这些粉嫩的桃花像孩子的笑脸一样娇嫩可爱,俺闺女还拍下来发到微博上了呢。”说话间,杨永军的爱人宋菊香笑得合不拢嘴。
杨永军告诉记者,目前,在温室大棚种桃的人还不多,每年桃子还没上市,就被郑州批发市场的客户订购一空,根本不愁销路。谈及下一步的打算,杨永军说:“中央鼓励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俺也准备建立自己的‘家庭农场’。我的梦想是把俺村的农民都带动起来,扩大温室大棚种桃的规模,最终将韩原村打造成现代版的‘桃花源’。”站在桃花盛开的大棚内,杨永军充满希望的笑脸上,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