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晓芳
在覃怀路与沁园路交叉口东北角,有一家小挑馄饨摊点。来这里吃夜宵的人络绎不绝,很多都是住在远处的回头客。老板是位30多岁的中年妇女,打扮的清爽干净,干起活儿来也十分麻利,三两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高汤馄饨就端上了桌。
老板姓徐,大家都爱亲切地称她为徐姐。徐姐老家在三门峡灵宝县,来沁阳已经4、5年了。如今,孩子也已在实验中学就读。谈起自己这么多年做小吃生意的经历,徐姐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有句话不是说,生意做遍,不如卖饭,餐饮这一行门槛相对低一点,比较好进入,我在家的时候也喜欢做饭,爱弄这些吃的。”
刚到沁阳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徐姐就在路边卖烧饼夹馍,与一家安徽人开的小挑馄饨摊儿搭档。时间长了,徐姐也开始跟对方学习如何制作馄饨,渐渐地,手艺长进了不少。后来,由于城市环境整改,徐姐的摊点不得不改换地方。于是,她决定趁此机会搞多种经营。
“之前一直卖烧饼夹馍,大家都爱吃,再卖个馄炖,不知道生意咋样?”为了给家里多挣点钱,徐姐托人从安徽购买了一个专门烧制馄饨的大锅,又配了一整套调味品,馄饨摊儿开张了。
每天下午5点出摊,一直经营到午夜12点,回家休息时已是凌晨两三点了。天不亮,徐姐又要赶紧起床到集市买最新鲜的蔬菜。“我们的馄饨皮薄味鲜,选的都是猪后腿肉。”她对配料的选择一直有很高的标准。选好了食材,徐姐又要忙着熬汤、和面、调馅儿、擀皮,直到出摊前都难得休息一会儿。
“之前人们冲着我的夹馍来,后来发现我这儿还有馄饨。结果馄饨越卖越好,感觉它有市场,渐渐就比较有信心了。”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徐姐终于尝到了自主创业的乐趣。
“一月能挣多少钱呢?”
“嘿嘿,这可是商业秘密啊!”徐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灵宝开始摆小吃摊,又到百里之外的焦作,最后又辗转到沁阳,从最初卖羊肉汤,到卖烧饼夹馍,再到卖小挑馄饨,经过这么多年的辛苦打拼,如今,徐姐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你不去想不去做,你也就不知道前面是个什么样子,就永远不知道答案。”徐姐一句很平常的话却透出了她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去了那么多地方,打架闹事的人惹得生意做不成,还是觉得沁阳好,安静、舒适、包容、和谐。”在沁阳这么多年,徐姐愈发喜欢这个城市了。
正在说话间,又一批客人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