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报热线/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温馨提示
世相漫话
机动车车牌只有两个孔会被处罚吗?
在乡老伤残、老退伍军人可享免费医疗
“因公”不是违法超速的理由
图片新闻
冷空气活动频繁
市民要注意保暖
“我爱我家 节能环保”活动邀您参加
第五期附息国债
昨日开始第一次续发行
今年的居民医保费还可以补缴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3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经不起推敲

作者:□杨朝清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3月20日《燕赵都市报》)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社会流动重要的通道。只不过,传统教育是精英教育,现代教育是大众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前者供不应求,教育精英往往成为稀缺人才;后者供过于求,求职者往往会遭遇就业挤压。“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的潜滋暗长,首先是公众对就业挤压的一种回应。

  从成本上看,近年来教育费用大幅攀升;从收益上看,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收入有限。当教育不能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时候,教育改变人生命运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

  然而,实证研究却显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调查显示,学历越高,收入平均水平也就越高;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均收入是小学学历的3倍以上,是从未上过学人员的9倍。“教育改变命运”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变质。

  作为一名从西部山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为什么超过两成的公众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教育改变命运的显著度下降、周期性加长。在焦虑心态和“短视”目光的裹挟下,教育很容易陷入功利化误区。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之间失衡,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分配不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削减了教育缩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公众也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多元的成功观,为教育“松绑减负”。教育只是社会流动的一种渠道,而并非全部。

  此外,两成多的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是不是说明还有近八成公众是相信的?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