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自然缺失症”吗?这是美国记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城市中的儿童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
3月21日上午,由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上海野鸟会主办的“自然缺失症研讨会”在沪举行,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在会上发布了我国《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
近一半儿童每周户外活动少于3小时
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的教育项目负责人余海琼介绍,《林间最后的小孩》在美国是一本畅销书,作者洛夫揭示了在电子产品环境中成长的当代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断裂,这使得很多孩子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烦躁、性格孤僻、精神抑郁等状况,并导致儿童肥胖率的升高。
那么,中国城市中的孩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症状呢?今年年初,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全国20个省市的小学、初中生(以上海学生为主),共收到有效问卷1307份,男女比例接近1:1。
调查发现,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37.4%的孩子介于3~7小时,9.3%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在7~10小时,仅有4.8%的孩子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超过10小时。余海琼表示,在小学阶段,孩子平均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我国一些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做过类似规定,因此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至少应超过7小时。而实际情况是,有近一半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与“7小时”这一标准相去甚远。
从年龄段来看,5~8岁的孩子中,74.1%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超过7小时;而在9~12岁孩子中,只有12.5%的人超过7小时;13~18岁孩子中,也仅有13.1%超过7小时。调查表明,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相对最长,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不断减少。9岁以上的孩子,平均每日户外时间超过1小时的比例不超过14%,这很可能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学业压力加大有关。
学业压力和电子产品
除了学业压力导致儿童与自然疏远外,电子产品和电视也是一大原因。调查显示,40.8%的孩子每周花在上网、玩电子游戏、看电视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约9%的孩子每天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其中4.7%的孩子一有时间就上网玩游戏,有网瘾迹象。
在节假日活动方面,超过一半的孩子有在家里做作业、补习或超前学习各种课程的经历,55.6%的孩子会在家上网、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也有48.6%的孩子会参加户外活动。然而,如果以各选项的权重看,参加户外活动的比例仅占所有选项的23.1%。而且作为多选题,有51.4%的孩子从不或极少在节假日进行户外活动。
该调查根据国外对自然缺失症的症状描述设计了若干问题,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孩子没有自然缺失症的典型症状;但也有12.4%的孩子得分超过3分,表明具有自然缺失症的某些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躁、环境适应能力差,对自然不友好、缺乏好奇心。
开“自然观察”课程
余海琼告诉记者,他们发现,大多数孩子是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但如果一直很少到户外活动,就可能导致对自然的冷漠,如即便走进公园,也会抽空玩电子游戏,而对周边的景物毫无兴趣。
因此,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老师、家长、公益组织应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他们建议学校开设户外课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该中心正在编写教材,希望成为一些小学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将教学生做“自然观察”笔记,鼓励他们观察昆虫、花草等动植物,还会带他们来到农场参与农耕,了解各种蔬菜的生长。家长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责任,周末不应让孩子整天补习功课,或参加各类培训,而是要带他们去公园或郊外逛逛;还应限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
余海琼表示,公益组织在“自然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以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为例,该组织会在周末定期举行活动,教孩子们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玩生态游戏,用枯枝落叶拼出图画。“在一次活动中,我们让孩子躺在草地上,进行自然观察。一个女孩问她妈妈是否可以躺下来,妈妈同意后她才惬意地躺下。这说明,我们的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是多么少,多么需要感受自然的美好!”余海琼说。 (据《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