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初衷,是用大学生的才能去建设新农村,同时也给大学生基层锻炼的机会。中央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可是,具体到地方,却少有完善的对接机制,有的地方的乡村并没有考虑怎样利用好这样一批学生,只是出于完成任务接收这批学生,不对上岗学生进行培训,没有使用的规划,没有带教的老师,没有明确的工作安排,也没有管理的规章,就由学生自我发挥。在地方看来,这些学生也没有长期扎根农村的打算,不过是在农村来谋一个“身份”、挣一段经历。
如此一来,原本想到农村大干一场的大学生村官,很快就变得心凉,很多事想做也不知从何做起,于是觉得农村无所事事,就更不用说一些本来就是冲着村官考研、考公务员优惠政策而去应聘的大学生村官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村官就可能闲得无事,到外去干活了,这总比耗费青春好;而没有外出的,则利用这段时间,准备复习考研、考公务员。
这哪里是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建设、发展,分明是给这些大学生村官带薪复习、带薪兼职的机会。这是值得大学生村官工程推进机构反思的。首先,以行政力量推进的大学生村官工程不能只有上级部门的积极性,却没有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大学生村官不是“面子工程”,需要地方结合实际人才需求聘用村官,而不是追求数据。其次,不能一味用政策优惠去吸引大学毕业生,而应该用村官职业的发展空间吸引人才。
地方需要大学生人才,但最适合的方式,应是地方直接与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对于选择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政府再给予适当的奖励、补贴。这样,地方会有使用、管理大学生村官的长远规划,丰富村官工作的内涵,以此吸引大学毕业生;大学生也会从村官职业本身来规划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这样的村官工程,才能对改变农村发展状况起到实际作用。
蒋 理